在年清明节前最后一个全科夜班,我遇到了一个很年轻的老病人。她是一个20岁出头的姑娘——女汉纸,坚持治疗痤疮2个月,最近没有来复诊,这次来看感冒的。处理完感冒,我细细观察了一下她的脸,问了一句:“最近脸上感觉怎么样?”
女汉纸有些不好意思,放低声音说:“最近上班太忙了,没时间过来,”声音一顿,突然话题一转,很兴奋地说,“医生,我对于前阵子的皮肤状况超级满意,最近工作忙,睡得晚,脸上又冒了一丢丢痘痘,但我还是很开心,一直坚持忌口、用洗面奶,等这段时间忙完,我会来复诊的,我还要处理脸上的色沉和疤痕。”说着点点面颊。
好吧,话都被你说完了,我只能点点头,继续接诊下一位病人。
——这是经过修改的“痤疮三集篇”开头。
痤疮历史悠久,并不是现代才有的。早在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医师就用“acne”给它命名,随后从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如果它真的起源于希腊语“acme”(高峰),那么这个词语通过翻译之后,给了我们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小山包。
虽然痤疮是年轻人的疾病,但是也会有少部分人,在40多岁仍受其困扰,当然,有些对标准治疗方案不敏感的人群,则是染色体基因异常或者内分泌紊乱的痤疮更为多见。
“废话”说了一大堆,那么痤疮是怎么发生的呢?
第一步——啊喂,虽然这是痤疮三集篇,但不是痤疮三步上篮。
第一步:微粉刺的形成——角质细胞脱落未及时从毛孔排除,进而堵塞毛孔,累积导致角化过度,形成粉刺;
第二步:随着粉刺增大,皮质小叶逐渐退化。由于角质脱落细胞和皮脂在毛孔开口处逐渐积累,组织结构从松散到紧密,形成板层状凝固物。当压力增大,粉刺壁破裂,挤出内容物形成导致炎症;
有“第三步”没?
有!
第三步:此时,轮到痤疮丙酸杆菌粉墨登场。我们要记住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是根搅屎棍,当它进入毛囊皮脂腺的深处,在一个它很喜欢的环境下,比如无氧、少量氧气情况下,它们就开始很欢脱地发酵,破坏毛囊结构。
三步上篮步骤结束,篮球入框得两分,意味着正式拉开与痤疮艰苦抗战的序幕。
曾经有位受痤疮困扰的姑娘问若男阿姨:为什么我以前不管怎么熬夜、不管怎么吃香喝辣也不会得痤疮?
那是因为在“以前”,你的皮肤还没被你作死啊。
皮肤自身具有的免疫系统,能分泌人β防御素-1和-2,后者保护毛囊皮脂腺单位免受痤疮丙酸杆菌的微生物攻击,其产量增加可能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保护措施。随着熬夜、辛辣刺激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断削减皮肤的免疫功能,当皮肤再也无法承受痤疮丙酸杆菌的狂轰滥炸,在一记“臣妾做不到”的呐喊声后,防线崩溃,痤疮丙酸杆菌就开始在这个毛囊单位里,长驱直入,肆无忌惮,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在篇末,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痤疮丙酸杆菌。
虽然在治疗篇中会再提到。
痤疮丙酸杆菌的名字或许听着很新奇,但是它有个大名鼎鼎、令人闻风丧胆的兄弟——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有点像神探夏洛克里的麦考夫·福尔摩斯,是个闷骚,更喜欢入侵内脏,引发肺结核,让人“胸有丘壑”,当然,也有皮肤结核等其他分型(麦考夫偶尔也会出外勤);
痤疮丙酸杆菌像夏洛克·福尔摩斯,是个明骚,无时无刻不在刷存在感,它喜欢在皮肤,特别是头面部、颈部、胸背部扎根,明晃晃地让皮肤体验一下何为“丘壑”。
这兄弟俩很顽强,要歼灭它们,相当不容易,试想一下漫长的抗结核疗程,不过,抗痤疮丙酸杆菌不需要这么久,毕竟不是八年抗战,一般要——三个月。
上篇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