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orot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rschenchki)及其卢里变种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病因和发病机制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我国主要是申克氏孢子丝菌),人的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孢子偶可经呼吸道侵入肺部或血行播散至内脏及骨骼。临床表现本病遍布世界,我国南方多见,在黑龙江、吉林省、山东省等部分地区亦有小范围流行,多累及农民、矿工、造纸工人。本病一般可分为四型(图):1局限性皮肤型亦称固定型。好发于面、颈躯干和手背,常局限于初发部位。皮损表现为丘疹、脓疱、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肉芽肿、脓皮病样或呈坏疽样改变。2皮肤淋巴管型较常见。原发皮损常在四肢远端,孢子由外伤处植入,经数日或数月后局部出现一皮下结节,进而表面皮肤呈紫红色,中心坏死形成溃疡,有稀薄脓液或覆有厚痂(孢子丝菌性初疮),数天乃至数周后,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新的结节,排列成串,可延伸至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但引起淋巴结炎者甚少。旧皮损愈合的同时新皮损不断出现,病程延续数月乃至数年。3皮肤播散型可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或由自身接种所致,于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实质性皮下结节,继而软化形成脓肿,日久可溃破。皮损可表现为多形性。4皮肤外型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由血行播散引起,吸入孢子可发生肺孢子丝菌病,还可侵犯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脾、胰、肾、睾丸及甲状腺等器官。组织病理学早期病变表现为真皮非特异性肉芽肿;成熟皮损中央为化脓区,周围由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结核样结构,外层呈梅毒树胶肿样,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PAS染色可见圆形、雪茄形孢子和星状体。实验室检查病灶组织液、脓液或坏死组织涂片,革兰染色或PAS染色,高倍镜下可见G*或PAS阳性的卵圆形或梭形小体;真菌培养可见初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以后成为咖啡色丝状菌落。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需与皮肤结核、着色芽生菌病、梅毒树胶肿、脓皮病及皮肤肿瘤等进行鉴别。预防和治疗流行区应对污染的腐物杂草焚烧清除,尽量消除传染源;从事造纸、农牧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切断传染途径;一旦发生皮肤外伤,要及时处理,以免感染。1系统药物治疗碘化钾是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常用10%碘化钾溶液30ml/d,分3次口服,若无不良反应可渐增至60~90ml/d,儿童用量酌减,疗程一般为2-3个月,皮损消退后需继续服药3~4周以防复发。可选用伊曲康唑~mg/d,疗程一般3~6个月,有较好的安全性,治愈率较高。或用特比萘芬~mg/d,3-6个月。病情严重者可用两性霉素B。2物理药物治疗局部温热疗法可控制组织内真菌生长,温度应达40~43°C左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部分患者可在1~4个月内治愈。

电子教材

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传染病种症状体征实践技能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急症处理急诊与灾难医学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老年护理实践指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boysd.com/lctx/12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