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华电信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

常见传染病特征及控制要点

一、流行性感冒

1.临床表现:急起高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隔离期限:退热后48小时解除隔离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教室、宿舍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教室门把手、课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手部卫生;学校根据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集会活动。每年9月—12月可组织开展流感疫苗接种。

二、水痘

1.临床表现: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不同疹型可同时存在为其特点;多见于躯干,其次为面部和四肢。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3.隔离期限: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或发病后14天。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教室、宿舍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教室门把手、课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可建议未发病且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学生接种水痘疫苗;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手部卫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集会活动。

三、猩红热

1.临床表现:发热、咽痛、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可出现草莓舌、口周苍白圈;恢复期手指和脚趾出现皮肤脱屑。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3.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且症状消失。

4.控制措施:

(1)管理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教室、宿舍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教室门把手、课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手部卫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集会活动。

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临床表现:眼睑红肿、结膜出血、畏光、分泌物增多、伴疼痛。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3.隔离期限:症状消失后,一般为自发病日7天

4.控制措施:

(1)管理管理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教室门把手、课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手部卫生;宿舍内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暴发流行期间学校暂时关闭游泳池、公共浴室、公共教室,减少集体活动。

五、手足口病

1.临床表现:发热,手心、交心、口腔黏膜出现疱疹。

2.传播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

3.隔离期间:症状消失后1周,聚集性病例幼儿园/学校停课10天。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教室、宿舍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教室门把手、课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试消毒;厕所及时清理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1.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2.传统途径:以消化道传统为主,亦可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感染。

3.隔离期限: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理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教室门把手、课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试消毒;呕吐物、厕所及时清理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吃熟食,注重手部卫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集会活动。

七、麻疹

1.临床表现:发病早期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从发病至出疹前一般3-5天,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伴有脱屑现象。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隔离期限: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应隔离至出诊后10天。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统途径:加强通风和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或含麻疹成分疫苗未满2剂次的密切接触者应尽早接种麻疹或麻腮风疫苗;加强健康宣教,提醒学生注意自我鉴别与自我防护。

八、风疹

1.临床表现: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1天内皮疹会由面部发展到全身;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隔离日期:至出疹后5天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统途径:加强通风和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没有患过风疹或者没有接种过风疹疫苗密切接触者应尽早接种风疹疫苗或麻腮疫苗;加强健康宣教,提醒学生注意自我鉴别与自我防护。

九、流行性腮腺炎

1.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肿胀),疼痛。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3.隔离期限:至腮肿完全消退,且不少于发病后10天。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的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通风和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没有患过腮腺炎或者没有接种过腮腺炎疫苗密切接触者应尽早接种腮腺炎疫苗或麻腮风疫苗;加强健康宣教,提醒学生注意自我鉴别与自我防护。

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1.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隔离期限:至症状消失后3天或发病后7天。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3)保护易感人群:尽早对密切接触者接种流脑疫苗,必要时也可给可能接触者服用敏感抗生素预防;加强健康宣教,提醒学生注意自我鉴别与自我防护。

十一、百日咳

1.临床表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未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常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3.隔离期限:接受抗生素治疗7天后可解除隔离;未接受抗生素治疗者隔离到出现痉挛性咳嗽3周后或咳嗽停止。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加强健康宣教,提醒学生注意自我鉴别与自我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史不全者应接种无细胞白日破疫苗或青少年白日破疫苗。

十二、结核病

1.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疲劳不适、盗汗、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等。呼吸系统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部不适、胸闷等。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经过2个月的规则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胸部X线病灶明显吸收,空洞缩小或闭合,连续3次痰涂片检查均阴性(每次痰涂片检查的间隔时间至少满1个月)

4.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确诊病例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并实施治疗管理,对符合条件的病例采取隔离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教室、宿舍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条件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也可采用0.5%-1.0%过氧乙酸20-30ml\m3或过氧化氢复方空气消毒剂熏蒸或喷雾;

(3)保护易感人群:利用校刊、板报、展板、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广播、讲座、播放影像制品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对师生进行结核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根据病情实施暂时隔离;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确诊者及时予以抗结核治疗,对结核菌素(PPD)皮肤实验强阳性者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实施预防性治疗。

常见传染病消毒原理及方法

一、消毒原则

(1)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时,应加强开窗通风,对病人可能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2)发现肠道传染病病人时,应加强工作人员及学生的手卫生安全,既是对病人可能接触过的物体进行即使消毒,加强直接可食用的食品的加热处理及卫生管理、饮用水安全措施

(3)发现其他途径的传染病人时,应根据传播途径的特点开展消毒工作。

二、常见消毒方法

(1)煮沸消毒法

a.适用范围:餐(饮)具、织物、被单等不耐湿物品的消毒

b.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水沸开始计时时,持续15分钟至30分钟,计时后不得在加入新的物品,否则应从重新加入的物品沸腾时算起。

(2)浸泡消毒法

a.适用范围:餐饮具、织物、耐湿物品等。

b.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消毒溶液应浸没全部物品。腔管类物品应使消毒溶液充满管腔。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取出用清水冲净,晾干。根据消毒溶液的稳定程度和污染情况,及时更换所有溶液。

(3)擦拭、喷洒消毒法

a.适用范围:课桌椅、讲台、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和地面、墙面等的消毒。

b.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擦拭消毒时,用布或其他擦拭物浸以使用浓度消毒剂的溶液,依次往返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喷洒消毒时,用使用浓度消毒剂的溶液直接喷洒表面,作用至规定时间。对课桌椅、讲台、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喷洒消毒时,作用至规定时间后还要用清水擦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4)洗手与手消毒

1、洗手方法: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摩擦;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檫,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互相摩擦;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最好用擦完手的纸巾来关。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不要和别人共用毛巾或纸巾。

2、手消毒方法:可选用含乙醇、季铵盐、氯已定或碘伏消毒产品,按使用说明进行手的消毒。

3、注意事项:若不慎手直接接触到污物,应在流动水下认真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学生事务管理中心

年12月7日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白癫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boysd.com/lctx/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