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考前考点
1.发热的热度:低热(37.3~38℃)中高热(38~39℃)超高热(41℃)。
2.发热的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张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3.丘疹:局限性、实质性、隆起性。
4.麻疹:口腔黏膜科氏斑,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及脱屑。
5风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6.猩红热:充血发红疹退后脱皮。
7水痘:可出现斑丘疹、丘疹、水疱、结痂,趣味记忆为“四世同堂”。
8伤寒:玫瑰疹,肥达反应阳性。
9.白色泡沫黏液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10.红色胶样痰:肺炎克雷伯菌肺炎。
11.黄色脓样痰:化脓性感染。
12.果酱样痰:肺吸虫病。
13.强心苷可致黄、绿色视、心脏毒性及胃肠道反应。
14.大量稀薄痰:肺泡细胞癌。
15.铁锈色痰:大叶性肺炎。
16.小量咯血:24小时内咯血量小于ml。
17.中等量咯血:24小时内咯血量~ml。
18.大咯血:24小时內咯血量超过ml,或一次咯血量~ml。
19.鲜红色: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出血性疾病。
20暗红色:二尖瓣狄窄。
21.黏稠暗红色血痰:肺栓塞。
22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左心衰竭)
23.心绞痛: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闷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药后可缓解。
24急性心肌梗死:心前区与胸骨后剧烈疼痛,伴有濒死感和恐惧感,持续时间长,服硝酸甘油无效。
25心悸最常见原因:心律失常。
26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
27反流性食管炎:反酸、烧心。
28呕血: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
29便血:下消化道出血:呈鲜红,为暗红色。
30急性细菌性痢疾:黏液脓血便。
31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洗肉水样血便。
32.胃镜检查: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
33结肠镜检查:诊断大肠及回肠末端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34尿频、尿急尿痛:尿路刺激征。
35尿频伴尿急和尿痛:膀胱炎和尿道炎。
36尿路刺激征伴发热及腰痛:肾盂肾炎。
37尿频尿急伴血尿、午后低热、乏力盗汗:膀胱结核。
38尿频、尿急伴无痛性血尿:膀胱癌。
39老牛男性,尿频伴尿线细、进行性排尿困难:前列腺增生。
40.仝程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膀胱及输尿管开口以上部位。
41.终末血尿:膀胱三角区或后尿道。
42.不凝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
43血丝、血块: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44.泌尿系肿瘤:无痛性肉眼血尿伴血块者。
45.生殖器肿瘤:子宫肌瘤最常见。
46.腰椎间盘突出症: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47结核性关节炎:脊柱最常见。
48全身性抽搐:为癫痫大发作。
49.癫痫持续状态:治疗首选地西泮。
50.肺炎链球菌:首选青莓素或阿莫西林,过敏者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51.面部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面部黄色主脾虚、湿证。
52.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
53.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54.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55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多为脾虚或气虚。
56.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主热证、里证。
57.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58.浮脉一般见于表证。沉脉多见于里证。迟脉多见于寒证。
59.下肢内侧,內踝尖上八寸以下为足厥阴在前,足太阴在中,足少阴在后。
60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12寸。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寸。
61风寒感冒的常用中成药为:正柴胡饮颗粒、午时茶颗粒。
62.风热感冒的常用中成药为:银翘解毒片、疏风解毒胶囊。
63.暑湿感冒的常用中成药为:藿香正气片、暑湿感冒颗粒。
64.血瘀胸痹的常用中成药为:通心络胶囊、冠脉宁片。
65.风寒头痛的常用中成药为:川芎茶调散、头风痛胶囊。
66.眩晕肝阳上亢的常用中成药为:天麻钩藤颗粒、养血清脑颗粒。
67.胁痛肝郁气滞的常用中成药为:逍遥丸。
68泄泻食滞肠胃的常用中成药为:枳实导滞丸。
69.银翘解毒丸功效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
70.麝香保心丸功效为: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
71.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哮喘、功能性子宫出血、癌症等。
72.心理治疗的原则:
(1)保密原则;(2)真诚原则;(3)“中立”原则;(4)回避原则
73.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尊重、有利、不伤害、公正四个原则。
74.乡村医生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对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患者,应当及时转诊
75.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76.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77.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78.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79.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约品、第一类精神约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80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81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日常用量
82.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
83.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84.目前,我国共有法定传染病39种,其屮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85.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8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8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为假药: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②以非约品冒充约品或者以他种约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88.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
89.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麻风。
90.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91.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92.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进行留验,即隔离观察。
93.对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施行医学观察。
94.对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应上报。
95.对于在1周内,冋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应上报。
96.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
97.脊髓灰质炎疫苗应在-20℃避光储存,运输过程应在冷藏条件下进行。
98.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99.自出生至1岁是婴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为幼儿期。
.体重计算公式2岁至青春前期儿童体重(kg)=年龄(岁)×2+7(或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