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我共同参与,依法防控结核——发现、治疗并治愈每一位患者”。结核病的死神之影一直笼罩于全世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由于单一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第二大致死疾病。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
结核病知多少?
结核病,你真的了解吗?
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传播,会发生变异,窗口期患者的痰液、飞沫等均可传播。图/CFP
结核病,你肯定听过,不少名人都“砸”它手里了,比如林黛玉、鲁迅、林徽因……但你真正了解吗?
如果你认为出生时接种了卡介苗就从此可以高枕无忧,那你就错了,同样有几率会感染结核病。你也许不知道,结核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命传染病之一,每年报告新增病例约万例,结核病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并且从未在任何国家消除。更令人震惊的数字是,中国有超过5亿人感染结核杆菌,未来将有百万人发病。
不规范治疗将导致耐多药结核病
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传播,还会发生变异,有些变异体让异烟肼和利福平这两种目前最强有力的抗结核药也束手无策,成为公共卫生专家最担忧的耐多药结核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年,全世界约有48万人患有耐多药结核病,中国是世界上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耐多药结核病是一种尤其危险的耐药结核,其主要病因是治疗不当。”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中国区结核病项目负责人钱秉中指出,抗菌药物的不适当或不正确使用,使用无效药品配方(例如使用单一药物,劣质药品或者不良储存条件的药品),以及过早中断治疗(经济原因),都可以引起耐药性,并可进而造成传播。
防控耐多药结核病是核心
“被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传染的人,直接感染的就是原发耐多药结核病,这比普通结核病更恐怖。”全军结核病防治队队长丹子军称,耐药结核病成为了目前治疗中的重点。
盖茨基金会中国区结核病项目高级官员桓世彤指出,耐药结核病之麻烦,是因为抗生素已经进入后开发时代,再要开发出新药变得非常困难,更何况结核病的治疗需要至少三种药。所以,防控结核病的核心并不在于期待新药的研发,而在于对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控。
■不可不知
结核杆菌有多厉害?
结核杆菌被称为“全球不败”,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命传染病之一,每年报告新增病例约万例,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消除过结核病。而中国是结核病大国,尽管过去20年已实现显著降低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但每年依旧约有万新发结核病患者,人数之多仅次于印度。
■我国情况
困境结核病人发现难、追踪难、管理难
在中国,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病例超过10万例,年的数据显示,仅有3%的耐多药结核病新病例被诊断和报告、2%得到了规范治疗。耐多药结核病防控面临发现难、追踪难、管理难的局面。钱秉中指出,传统的耐多药诊断方法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而结核病患者往往住院一个月左右就出院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80%的患者没有等到诊断结果出来就流失了,医生根本追踪不到人,更不用说有效管理。
经济原因成为患者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丹子军接诊的患者中,除了北京本地患者的结核病治疗全部纳入医保范围,其他外地患者进行异地诊疗报销时,有的只能报销20%,即便是能报销到50%的比例。这些来自农村的患者,家里真正能拿出来的经费平均不到元,很多人无法负担。“我们现在缺乏一个有效的新药出现,就必须强调规范化治疗,去减少耐药的发生。”但丹子军不无遗憾地表示,在中国,医院以外,医院的医务人员基本没有抗结核病的概念,还有很多医生甚至以为结核病是病毒感染,对于结核病的治疗并不清楚。
而许多结核病患者往往都是医院接受治疗,通常得到的是非标准药物治疗,导致治疗效果差、耐药性放大。
长期在中国开展结核病防控项目的盖茨基金会认为,在中国,扩大耐多药结核病医疗服务的障碍在于,确诊患者人数少、治疗质量差、治疗支出高且扩大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除非能通过综合性措施消除这些障碍。
措施实施全程治疗管理患者模式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探索综合性措施,以加快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年,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盖茨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一个为期5年、总资金万美元的捐赠项目,构建和实施一个新型耐多药结核病防控模式。该项目第一期试点于年4月启动,并于年在我国四城市进行现场实施,首次在全国系统研究了以患者为中心,发挥定点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密切合作,全程治疗管理患者的模式。
为了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该模式首次探索了与医疗保险相结合、提高报销比例、采用单病种打包服务支付方式(约3万元的整体治疗费用)。在患者24个月的疗程中,全疗程治疗服务费用为3万元,医疗保险和中国卫计委——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项目为患者承担90%,患者自付10%(元)。与中国现有的模式相比,患者自付住院医疗费占家庭年收入比例由17.6%下降到了3.5%,灾难性支出由58%下降到6%。
在诊断技术上,项目还首次把耐多药结核病快速诊断技术应用到患者的发现工作当中,将诊断延误由原来的57天缩短到了7天,发现的耐多药结核病人比现有模式多9倍,治疗延误由原来的天减少到14天,避免和减少了患者在等待诊断期间失去联系和死亡。在试点地区,经诊断确诊为耐多药结核病病人,医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杜绝了使用不合理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了社区随访和全程督导治疗管理,70%患者6个月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探索的综合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据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中心耐药防治部主任李仁忠透露,目前该综合模式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试点,结果将直接用于中国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中。
关于结核病,你需要知道
春季当心结核病高发
3月24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春季也是结核病的高发期。结核病的死神之影一直笼罩于全世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由于单一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第二大致死疾病,年世界有万人罹患结核。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
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提防结核病
春暖花开,蛰伏了一冬的病菌开始肆虐,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增多,感冒之后,咳嗽很久不见好。春节也是结核病的高发期,而肺结核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容易将结核病错当普通感冒。医生提醒,如果咳嗽、咳痰在两周以上,要注意排查是否为结核病。
感冒除了咳嗽之外,还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而肺结核往往会有全身症状,比如疲乏、食欲减退、低烧、盗汗、妇女月经不调等,呼吸系统有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肺结核往往会合并感染,比如肺结核病人经常感冒、肺炎。而长期感冒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这时候也容易受到结核杆菌入侵,引起肺结核。因此,长期感冒要小心预防肺结核。而近期内反复感冒达1个月以上、久治不愈,也应该小心肺结核。
四大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检查
在临床上发现有四大人群是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建议这四类人群应该定期做胸片检查。
1.流动人口。大城市里拥有较多的人群聚集单位,比如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在这些群体中结核病有可能出现局部暴发。
2.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常常会因各种原因引发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特别容易患肺结核。通常老年人患肺结核的比例是普通人的3倍。
3.糖尿病、艾滋病患者。该人群的免疫力比普通人低。据调查,在糖尿病患者中3%的人群患有肺结核,且比例是普通人的3—18倍。
4.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像肿瘤、哮喘、红斑狼疮、肝移植等患者,因为使用了免疫抑制剂,抵抗力低下,因而患上肺结核的比例也很高。
学生需重点预防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人员接触密切,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学习任务重,一旦有传染源,容易造成结核病的暴发流行,因此,学校是结核病防控的重点区域。但由于社会对结核病的恐惧和侥幸心理,一些学生患病后未能及时就诊,也对同学造成健康威胁。
在集体生活场所,如学生宿舍,由于人员居住密集,一旦出现一个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就很容易相互传染而造成结核病暴发流行。因此,在未发现结核病患者前,学校应注意房间内居住人员的密度不要过多,此外,要注意采取房间通风等措施来预防结核。
关于结核病,你需要知道:
1.肺结核主要症状
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以及数量不等的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因此,有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伴有咯血等可疑症状者,应及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
2.如何发现及诊断结核病
可以通过X线检查及显微镜下痰涂片检查。病人留三个痰标本,分别为夜间痰、晨间痰、即刻痰。留痰时病人应做深呼吸后用力咳嗽以咳出气管深部的痰。痰菌检查如发现了结核菌即可确定为传染性肺结核病人。这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
3.结核病治疗五原则
结核病主要是用化学药物治疗,一般遵循“五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即诊断结核病后应尽早开始治疗,一般用3至4种药物联合治疗,药物剂量要适当,要按时服药,避免漏服,而且要完成方案规定的疗程。
4.接触肺结核患者就会被传染吗
并非所有接触肺结核患者的人都会得肺结核病,主要取决于肺结核患者的痰中是否会带有结核菌,否则没有传染性。即使带有结核菌,也要看接触时吸入的结核菌的量。同时,是否会被传染还要看自身抵抗力的强弱。
中国结核病疫情严峻
目前,关于我国的结核病疫情最近的较为权威的数据来源于年发布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年我国结核病年发病数万,死亡人数5.4万,其中肺结核死亡人数5.2万。同时,我国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增加了结核病的治愈难度。
发表于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全球卫生》上的一篇论文指出,目前在中国,绝大多数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主要病因是治疗不当。治疗不当包括抗菌药物的不适当或者不正确使用、使用无效药品配方(例如使用单一药物,劣质药品或者不良储存条件)以及过早中断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也表明,中国的许多结核病患者,包括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医院系统接受治疗。但是,通常这些患者得到的是非标准药物治疗,导致治疗结果差、耐药性放大并且有机会向他人进一步传播。
我国的结核病患者的构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东部,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职业以农民为主,收入水平低,老年患者比例高,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就诊、治疗和管理的难度。
矿工在阅读结核病防治知识读物。
医护人员向矿工发放结核病防治宣传单。
我国肺结核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春季呼吸道疾病易复发
24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中肺结核多发,我国发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随着春季气候回暖,专家提醒市民在公园等人群聚集性场所活动时应该加强防范。
我国肺结核患者仅次于印度尚无预防疫苗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而发生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者会致残致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聂舟山介绍,结核菌最容易侵犯的是肺部,导致肺结核,同时还可以引起皮肤、骨骼、胸腔等其他身体部位感染。
肺结核患者在肺部形成结核病变。患者自愈可能性很小,死亡率极高。在不治疗情况下,结核病变吸收愈合十分缓慢、反复恶化和播散,病程迁延,形成空洞及纤维化,对肺组织造成严重损害。
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资料显示,我国是肺结核患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的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据估计,我国拥有近5.5亿的结核感染人群,每年新发生肺结核患者万例。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肺结核依然是常见传染病。
肺结核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病人误以为是感冒,长期不明原因的低烧、消瘦、乏力都是其早期症状,专家表示,如果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连续咳嗽半个月以上,就要考虑结核感染可能,医院进行检查。
目前,还未发现可有效预防结核病感染或发病的疫苗,卡介苗只证实对儿童重症结核病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春季呼吸道疾病易复发预防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
聂舟山表示,结核病传染渠道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周围人群吸入带菌飞沫即可能受到传染。呼吸道传播方式及结核分枝杆菌在空气中的存活力较强的特性大大增加了传染风险。
结核菌一年四季皆可传染,只要有传染源都能传播。而到了春暖花开时节,大地回暖,公园、旅游景区的人流量增大,团体聚会多,一旦携带结核菌患者打喷嚏、咳嗽或者咯痰,就会增加病菌传播几率。此外,花粉脱落后也会附着结核菌,可吸入颗粒物增多。“每年3、4月份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复发。”聂舟山说。
预防结核病关键在于传染源的控制,在聂舟山看来,以往在基层建立起来的防痨网在预防结核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彼时一旦患者得了结核病医院监控起来治疗。遗憾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一预防措施遭到破坏。
如今,许多山区边远农民来到城市由于缺乏免疫力就很容易感染肺结核,即使自身知情也少有人愿意花钱治疗。
结核病是一种可治愈性疾病,但病人、医生都应重视起来。规律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聂舟山称,临床上很多患者不坚持规律治疗,出现了很多耐药结核菌,从而转为耐多药肺结核,少则耐一种药,多则耐三、四种药,这些耐药结核菌一旦经过患者咳痰咳出就会通过飞沫传播传给别人,再用以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就不明显。
日常防范不可少:及早督促结核病症状患者就医
聂舟山认为,我国肺结核病人居高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密切关系,如今患者又面临就诊时间有限的现实困境,很难深入了解结核病的防控知识。
据了解,我国的结核病防治机制是“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对于大众而言,日常应积极参与结核病控制。参加结核病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主要是提高结核病防控意识,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血痰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或督促其及时就诊,及早发现肺结核患者。
此外,大众应养好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来源:新华网
本期编辑:小杨哥
……转载请注明出处“朔州有1套”……
更多新闻内容,请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㈣矾绾?鍖椾含涓鍖婚櫌鏄亣鐨勫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