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启动年ldquo

哪专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703361.html

医院启动年“冬病夏治”中医特色诊疗活动

——冬病夏治在三伏,穴位贴敷疗顽疾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增加抗病能力。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的疾病而言,采用“冬病夏治”的疗法,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在阳气旺盛而未发病的夏季,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冬病夏治”是中医适宜技术和特色疗法之一,因其“简便廉验”颇受患者的青睐,“冬病夏治”主要适应症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感冒、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免疫功能低下、风湿、类风湿及各类关节疼痛等疾病。

本年度三伏穴位贴敷将于年夏至开始,到今年末伏结束。现将具体活动事宜公告如下:

一、治疗时间:

第一次治疗时间:夏至:6月21日

第二次治疗时间:初伏:7月11日

第三次治疗时间:中伏:7月21日

第四次治疗时间:中伏加强:7月31日

第五次治疗时间:末伏:8月10日

每次治疗时间应间隔一周以上为宜。

二、预约及治疗地点:

医院门诊部(人民路号)

三、-(医务科)

自即日起,患者即可到医务科及各临床相关科室预约登记。

就诊地点:各科室就诊地点见院内通知

四、就诊流程及疫情防控:

预约登记---指定时间到相关诊室就诊---专家治疗指导及处方---交费、化验、取药---穴位敷贴、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等治疗

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所有人员须正确佩戴口罩、从预检分诊处经过预检后进入。进入门诊请主动扫“安康码”(无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及儿童除外)、体温检测、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流行病学史调查、凭"绿码"进入。请您提前下载好”皖事通"APP填写“安康码”相关信息,就诊时间隔落座、排队间隔一米,并遵循“一医一患一诊室”要求,避免聚集。治疗医院,且近期2周内去过广州荔湾区;辽宁营口市鲅鱼圈区、沈阳市于洪区、和平区;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等地者,请提前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冬病夏治——神奇的“穴位敷贴”疗法

?何谓冬病夏治?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趁夏日阳气正旺之时,用穴位敷贴、针刺、艾灸、理疗、按摩以及内服温补阳气的中药等方法治疗冬寒季节易发作的诸如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虚寒性疾病,可借三伏天之阳气,使患者虚阳恢复正常,增强抗病驱邪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此谓夏防冬病,“冬病夏治”。实践证明: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何谓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是将药物敷于体表相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中医传统特色方法,夏季多用。我院夏天开展“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为广大虚寒性疾病患者根除顽疾,排忧解难。

?穴位敷贴疗法的作用:

穴位敷贴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温胃止痛、理气活血、补肾壮阳、增强体质、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再发作等作用。

?穴位敷贴疗法的特点:

该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内病外治、安全无毒副作用,深受患者喜爱,特别是既不打针又不用吃药,最易为儿童接受。

?我院临床各科敷贴的特色病种:

内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体虚感冒、慢性风湿病、肺气肿等

儿科:小儿支气管哮喘、肺炎、体虚感冒、过敏性咳嗽、慢性腹泻、尿床、疳积等

针灸推拿科: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感冒、慢性风湿病、肺气肿

以上疾病在敷贴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更佳。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最佳时间及疗程:

每年三伏季节天阳之气正旺之时,是用穴位敷贴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每5—10天一次,3—6次敷贴为一疗程,连续敷贴3—4个三伏天。今年6月21为夏至;7月11为初伏;7月21日中伏;8月10日末伏。因此,今年穴位敷贴、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在6、7、8月份。

?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1)穴位敷贴成人每次贴4小时,儿童一般贴2小时,若敷贴局部皮肤瘙痒、灼热难受、应及时撤除胶布及药物纱布。

(2)若敷贴处出现瘙痒、起泡、甚至溃烂,其治疗效果最有意义,但不要搔抓,应医院皮肤科咨询、诊治,避免感染化脓。

(3)敷贴后忌剧烈活动,小儿敷贴应防止小儿将药物抓掉或抓破皮肤。

(4)敷贴后当天忌冷饮,少出入空调房。

(5)妊娠者、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患者、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进行敷贴疗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boysd.com/lctx/1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