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人体的经络气血流注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机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有助于邪气的外驱。
因此,在三伏天里进行穴位贴药,可通过经络内传,气候、穴位、药物三者共同作用,来补足我们体内的阳气,祛除寒湿之邪,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对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都有不可低估的效果。
适合进行“冬病夏治”的常见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慢性咽喉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疼痛性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等。
风湿性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
其他:手足不温、体寒怕冷、免疫功能低下等。
贴敷时间与地点
贴敷时间
头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加强: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头伏、中伏、末伏期间,每伏中任选一天各治疗一次,整个三伏天一般贴3到4次,连续三年效果更佳。
适宜人群
冬病夏治不论是穴位贴敷还是针刺艾灸,均有一定的刺激量,故其适宜人群以3周岁以上为宜,孕妇、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患者,糖尿病、血液病、高血压危症、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以及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溃疡感染者,对药物或辅料严重过敏者、发热者均不适宜采用穴位贴敷的疗法。
注意事项
1、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1-2小时,以个人承受力为宜,一般首次贴敷时间可稍微短一点。贴敷后防止出汗太多,影响贴敷疗效,但也不可正对风扇或坐于室温太低的地方,以免腠理闭塞,或风寒入体,影响疗效。
2、贴敷后贴敷部位会有轻微的灼热疼痛发痒等感觉,不需紧张,此为正常现象,不可用手去用力抓挠,揭去膏药后,贴敷部位不要沾水,4-6小时以后再洗澡,如果出现红肿热痛等不适,可提前揭去膏药。
3、贴敷后当日或第二日部分患者会出现水泡等现象,此乃体内湿寒之气,如果水泡较小,不超过米粒般大小,则不需要特别处理,不要抓挠,保持皮肤干燥,或者可以涂抹一些烫伤膏。如果水泡较大,泡内有黄浊脓水,医院请医生处理。也可用消过毒的针挑破水泡底部,用消毒棉球吸干,再涂以紫药水或者炉甘石洗剂。
4、贴敷期间不吃生冷刺激、肥甘厚腻食物,如海产品、鸡肉、牛肉、羊肉、鹅肉和油炸类食品,也不要吃狗肉、桂圆等太过温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