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结核病201603

什么是皮肤结核病?

皮肤结核病(tuberculosiscutis)是结核杆菌所致的慢性皮肤病。大部分是人型结核菌引起,少部分由生型结核菌引起,此病常常是全身结核病的一种皮肤上的表现,它发病的诱发因素是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状况差,结核菌通过血流和淋巴回流感染皮肤而发生。

皮肤结核病的原因皮肤结核病的病因

皮肤结核病病因概要

皮肤结核病主要致病菌为人型和生型结核杆菌,通过经外伤处直接侵入皮肤或由呼吸道吸入菌体等引起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在组织形态上表现为迟发性超敏反应的结节。

皮肤结核病病因详细解析

 

  1.病原菌:皮肤结核病主要致病菌为人型和生型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又称结核分枝杆菌(Mycohacteriumtuberculosis),是一种抗酸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是主要(70%~80%)的病原菌,“生型”次之(5%~5%)。

  .感染途径:

  (1)外感染:外源性感染为菌体经外伤处直接侵入皮肤,皮肤破损后,接触含有结核杆菌的痰、粪便或其他污物,病原菌可通过破损处直接侵入皮肤致病。

  ()内感染:内源性感染通常由呼吸道吸入菌体,患者体内器官或深部组织先患有结核病,如肺、淋巴结、骨或关节结核等,病原菌由血行、淋巴或直接蔓延到皮肤致病。此外,如肺结核患者的痰,可感染自己的口腔黏膜或皮肤,肠结核患者的大便,可感染肛门周围皮肤,称自体感染。

  3.皮肤结核的免疫:结核杆菌初次侵入机体后,可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但由于巨噬细胞未被激活,溶菌力弱,不能将细菌消灭,潜藏于细胞内的细菌继续繁殖。因而在感染灶引起细胞浸润,形成慢性肉芽肿。同时细菌抗原分别刺激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使机体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因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所产生的抗体难于进入细胞内抗御细菌,所以抗体的免疫防护作用不强,而已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释放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巨噬细胞聚集在结核杆菌与致敏的淋巴细胞周围,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具有强溶菌作用的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在组织形态上表现为迟发性超敏反应的结节。人体皮肤结核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早期常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找到结核杆菌,称结核样结构和结核性浸润。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须在损害成熟时才能见到,即由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组成,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外围绕以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中可查到结核杆菌。

皮肤结核病早期症状?皮肤结核病症状有什么表现?

  1.各类型皮肤结核病的共性:病程漫长,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病情发展缓慢。自觉症状轻。如无继发感染,通常无痛痒或全身性症状。破坏性大,如发生于面部,可致毁容。

 -各类型皮肤结核病的个性:临床分类很不统一,类型很多,本节仅叙述常见的5种。

  (1)寻常狼疮(lupusvulgaris):最常见,约占皮肤结核病人的50%~75%。一半以上发生于面部,其次为四肢,臀部及颈部等处。基本损害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结节,红褐色至棕褐色,质地柔软,称为“狼疮结节”,用玻片压时呈棕黄色,如苹果酱状,称之为苹果酱现象(applejellyphnomerion)。结节可向周围扩展,逐渐融合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或逐渐吸收而遗留下菲薄、光滑的萎缩性瘢痕,亦可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形成条索状、高低不平瘢痕,瘢痕收缩致功能障碍或畸形。继发感染时可伴有疼痛。

  ()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verrucosacutis):少见,约占皮肤结核病的4%~5%。成人男性为多(70.8%)。系外感染所致。多见于手背、指背,其次为足、臀、小腿等暴露部位。损害大都为单个,少数为多个单侧分布。初起为黄豆大暗红色丘疹、质硬,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大变成斑片,角层增厚粗糙不平,形成疣状增殖,有较深沟纹分隔,加压时常有少许脓液从缝中溢出,表面常覆以灰白色黏着性鳞痂,损害周围绕以红色浸润带。可逐渐向四周或一侧缓慢扩展,也可从中央愈合留下不规则或光滑柔软的萎缩性疤痕。很少发生溃疡。

  (3)瘰疬性皮肤结核(scrofuloderma):亦称液化性皮肤结核(tuberculosiscutiscolliqua-tiva),约占皮肤结核的10%一15%。多发生于儿童。常由淋巴结核、骨结核或关节结核等病灶直接侵犯皮肤或经淋巴管蔓延至附近皮肤而发病。好发于颈侧,其次为腋下、腹股沟及上胸部等处。初起为黄豆至白果大,稍硬、无痛、可移动的皮下结节。渐增大并与皮肤黏着,局部皮肤变红或暗红,中心发生干酪样物质的稀薄脓液。邻近可陆续发生新的皮下结节,并相互连接或贯通呈带状分布,非常特殊。常迁延多年。愈后留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索状或桥状疤痕。

  (4)硬红斑(erythemainduratum):本病目前将其分为型,一种为Bazin型,属血源性皮肤结核病,另一种为Whitfield,是一种血管炎,即结节性血管炎。本病少见,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屈面,常对称分布,数不多。基本损害为豌豆至蚕豆大的皮下硬节,以后逐渐增大并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结节经3~4个月可渐软化破溃。形成深在性不规则坑穴样伴以陡峭或潜行性溃疡,分泌稀薄淡黄色带有干酪样小块脓液。溃疡经久不愈。愈后遗留萎缩性疤痕或色素沉着,易反复发生多年。

  (5)丘疹坏死性结核疹(tuberculoidpapulonecrotica):少见,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肘膝关节伸侧为多,也可见于臀部及躯干,对称分布,有群集倾向,基本损害位于真皮深处,为高粱至黄豆大硬性丘疹,呈暗红或紫红色。部分丘疹可自行吸收消失,多数丘疹经1个月左右,中央发生坏死,继而干涸结痂,痂去后可见小溃疡,愈后留有萎缩性色素沉着性疤痕。病程漫长,常成批发生,尤以春秋季为甚。一般认为系体内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至皮肤,并在皮肤迅速被消灭所致.但近年来有人根据血管病菌变的特征推测,本病很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类型。

皮肤结核病诊断标准皮肤结核病做哪些检查?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可以诊断。用聚合酶链反应从皮损组织中扩增出结核杆菌特异性DNA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寻常狼疮应与盘状红斑狼疮鉴别。后者颜色鲜红,常呈蝶状分布,表面有固着鳞屑及毛囊口扩大.内含角栓,无狼疮结节。

  ()疣状皮肤结核应与寻常疣、疣状痣及着色霉菌病鉴别。寻常疣的疣状损害较小,无渗液或疤痕,皮损外周无炎性红晕;疣状痣皮损常排列呈带状,无疤痕;着色霉菌病好发于小腿及足部,损害炎症较显著,有外伤史,分泌物中可查到棕色厚壁真菌孢子。

  (3)瘰疬性皮肤结核应与孢子丝菌病及皮肤放线菌病鉴别。孢子丝菌病的结节或溃疡常沿淋巴管成串状排列,脓液培养为孢子丝菌。放线菌病浸润质硬而深在,脓液分泌中有由放线菌形成的黄色小颗粒。

  (4)硬结性红斑应与结节性红斑鉴别。后者发病较急,色鲜红,局部疼痛及压痛,结节不破溃,好发于小腿伸面.可伴有关节痛及全身症状。

  (5)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应与毛囊性脓疱疮及皮肤变应性血管炎鉴别。毛囊性脓疱疮中央无坏死,接触传染性大。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损害多形性,有丘疹、水疱、脓疱和疤痕,有时见出血性皮损。

皮肤结核病的治疗用药

皮肤结核病的治疗概要:

  皮肤结核病以全身抗痨治疗为主。主要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由堪萨斯分支杆菌所致对抗结核药物较敏感,乙胺丁醇和利福平可使痰菌转阴率达95%,但可复发。海鱼分支杆菌所致可热敷可辅助治疗,禁用手术。溃疡分支杆菌所致可早期可手术切除结节,晚期溃疡可广泛清创后植皮。

皮肤结核病的详细治疗:

  预防与治疗:

  1.预防:广泛地进行防治结核病的宣传教育,普及新生儿的卡介苗接种。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肺结核、淋巴结核、骨结核等病人,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彻底治疗,以防并发皮肤结核病。

  .治疗:

  (1)抗痨治疗:以全身抗痨治疗为主。主要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为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常主张~3种药物合并使用,疗程一般为6个月。常用的“第一线”药物有:①异烟肼:对各型皮肤结核均有良效。成人口服每次0.1g,每日3次。②异烟腙:作用与异烟肼相似,但毒性低,副作用少。成人口服每次0.5g。每日—3次。③对氨水杨酸钠(PAS-Na):口服每次3g,每日3次。④链霉索:肌肉注射每次0.5g,每日次,共~3个月。⑤利福平:每日早饭前1h服0.45g。⑥利福定:作用与利福平相似,但副作用少,对肝脏毒性轻。每日早饭前lh服0.15~0.g。⑦利福喷丁:是利福霉素族的长效剂。每周早饭前lh服0.6g。⑧乙胺丁醇:口服每次0.5g,每日3次。⑨吡嚎酰胺:口服每次0.5g,每日3次。上述药物中,异烟肼、异烟腙、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被认为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链霉素、吡嗪酰胺次之;其次皆属抑菌药。对寻常狼疮及瘰疬性皮肤结核宜选用种杀菌药和一种抑菌药,称“三联”化疗;疣状皮肤结核、硬结性红斑及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只选用一种杀菌药和一种抑菌药,称“二联”化疗。疗程一般—6个月。

  “第二线”药物有卡那霉素、卷须霉素、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及环丝氨酸等,这类药物因疗效差,或毒副作用大,或价格昂贵,一般不用,个别对“一线”药耐药者才慎用。

  ()局部治疗:①皮损较小者,可用异烟肼注射剂0.1~0.g或链霉素0.一0.4g加%普鲁卡因~4mL病灶注射,3~6天1次。②限局性皮损可进行外科切除或清除瘘管。③损害较大者,可用5%一0%焦性没食子酸软膏、纯石炭酸、三氯醋酸、乳酸、硝酸银棒或电凝固、冷冻、激光等破坏结核病灶,然后外敷5%异烟肼软膏或15%一0%PAS-Na软膏。第三节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atypicalmycobacterialinfections)是指除人型、生型结核分支杆菌和麻风分支杆菌以外的分支杆菌所致的感染。又称非典型分支杆菌(atypicalmycobacteria,AMB)或MOTT(mycobacmfiaotherthanM.tuberculosis)感染。现已发现50多种非结核分支杆菌,但对人致病的有l0多种。

  MOTT几乎均为环境寄生菌,可从土壤、粪便、沼泽、水(特别是游泳池、鱼池)、草木及人的皮肤上分离出。MOTT致病低,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大多数人可能已被非核分支杆菌感染过,一般只在宿主条件适宜时,才引起发病。常见的易感因素有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酒精中毒、糖尿病、皮质激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外科手术、外伤、AIDS、肾移植等。

  MOTT感染常为限局性,经过良好,对抗结核药物反应较差,而其他的抗菌性化疗药物有一定疗效。临床标本中,最常分离的MOTT有鸟分支杆菌、偶发分支杆菌、堪萨斯分支杆菌、瘰疬分支杆菌、海鱼分支杆菌、龟分支杆菌、斯氏分支杆菌和猿分支杆菌。

  一、堪萨斯分支杆菌

  本病由堪萨斯分支杆菌(M.kansasi1)所致,主要引起肺部感染,亦可累及皮肤、淋巴结、肌肉、骨骼系统,在免疫受损患者中,可呈播散性。皮肤损害常为孢子丝菌病样损害,也可形成脓肿、蜂窝织炎。疾病播散时,表现为转移性溃疡性斑块。组织病理学呈急性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见化脓性及干酪样肉芽肿性改变。在化脓性损害中或肉芽肿坏死中央可找到抗酸杆菌。该菌对抗结核药物较敏感,乙胺丁醇(EMB)和利福平(REP)可使痰菌转阴率达95%,但可复发。因此,治疗应不少于18~4个月。美满霉素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二、海鱼分支杆菌

  本病由海鱼分支杆菌(M.marimum)所致。又称游泳池肉芽肿、鱼缸肉芽肿。多见于渔民或与湖水、河水或海水、游泳池、鱼池接触者,由皮肤创伤而感染。潜伏期约~3周,初起为局部单个紫蓝色斑块或结节,好发于手、肘、膝和足部。破溃后形成结痂性溃疡或脓肿,或呈疣状。偶见多发性或播散性损害,孢子丝菌样型损害较罕见,单个或多个结节沿淋巴引流区发展,可化脓。引流区淋巴结轻度肿大,但不破溃。躯干和四肢可发生狼疮样损害。组织病理学:早期多形核细胞聚积,周围有组织细胞,晚期主要为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炎性浸润,偶见朗格汉斯细胞和纤维素样坏死灶。多数患者找不到抗酸杆菌,但培养常阳性。该菌对抗结核药物较敏感,可用美满霉素、三甲氧苄嘧啶(TMP)、磺胺甲基异噁唑(SMZ)或RFP和EMB联合应用。热敷可辅助治疗。禁用手术,以免扩散感染。斑块或结节性损害3个月至3年内可治愈。孢子丝菌病样损害能持续很长时间。

  三、溃疡分支杆菌

  本病由溃疡分支杆菌(M.ulcerans)所致。昆虫可能是传播媒介,植物戳伤可引起感染。初起侵犯表皮,继而扩散至真皮以致引起溃疡。向下可累及筋膜、骨骼肌,很少累及骨。溃疡发生之前可出现水疱。可触及皮下结节。不出现淋巴结肿大。溃疡无痛、无并发症和全身症状。溃疡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可自愈,偶尔伴有感染和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女性比男性多见,潜伏期3个月或更长。溃疡涂片和组织病理检查可找到抗酸菌。治疗:早期可手术切除结节,晚期溃疡可广泛清创后植皮。该菌对RFP、环丝氨酸(CS)、链霉素(SM)敏感,可加用TMP或复方新诺明辅助治疗。治愈后应继续用周SM。

皮肤结核病用药

用药原则:稀释旧结核菌素: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性皮肤病患者暂不使用;注射本品的注射器及针头,不得作其他注射用;不良反应一般轻微,注射局部有疼痛、瘙痒,偶有高反应者可出现水疱、溃疡和坏死。可供选择的药物有:利福定胶囊,利福平胶囊。

医院

办公室

急诊科

客服中心









































白癜风医疗
北京哪家皮肤科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boysd.com/pfjhyx/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