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变。本研究为评价T-SPOT.TB在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例拟诊为游泳池肉芽肿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T-SPOT.TB检测。
病例情况:
例1,女53岁,左上肢皮损2个半月,于年12月8日就诊。2个半月前患者左手背起一红色小疙瘩,自行抓破,之后在其上方又出现一些皮下结节,无疼痛,逐渐隆起皮面。养鱼史4年,偶尔清洗鱼缸,但否认有外伤史;否认有结核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背可见一红色斑块,表面破溃及结痂;左前臂可见沿淋巴管排列的2个红色皮肤结节,有破溃但无脓液;皮下可触及约10个左右大小不一的结节,质地坚韧,无触痛及压痛,左腋窝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图1a)。实验室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增厚,海绵水肿;真皮全层弥漫结节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PAS染色阴性(图1b),提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皮损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均阴性;抗酸杆菌染色阴性;分枝杆菌快速培养阴性。胸部X线片显示心肺双膈未见异常。PPD试验(++)。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及血糖未见异常。T-SPOT.TB检测显示A抗原(ESAT-6)刺激试验+γ-干扰素检测为3SFCs/2.5,B抗原(CFP-10)刺激试验+γ-干扰素检测9SFCs/2.5(生物参考区间均为<6SFCs/2.5);结核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诊断:疑似游泳池肉芽肿。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利福喷丁mg每周2次;乙胺丁醇mg每日1次;克拉霉素mg每日2次。患者经过4个月的治疗,皮损斑块及皮下结节逐渐缩小,消退,瘢痕性修复(图1c)。服药期间患者曾一度有轻度乏力、盗汗、纳差、抑郁等不良反应,未予处理症状逐渐自行消失。期间复查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未见异常。服药2个月时复查T-SPOT.TB阴性。
例2,女,57岁,内蒙古人。主因右上肢多发皮下结节1个月,于年11月17日就诊。1个月前患者发现右手大拇指有一水疱,自行用针挑破,之后沿右上肢出现近12个皮下结节,部分有压痛,无破溃及流脓。无结核病史,饲养猫、狗及鱼,有清洗鱼缸史,有接触玉米秸史,否认外伤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上肢可见沿淋巴管分布的12个大小不一的红色结节,有囊性感,表面光滑,未破溃,无结痂,最大直径2.5cm,腋窝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图2a)。实验室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伴少许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真皮中下层见一嗜中性脓疡(图2b);PAS阴性,组织病理提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皮损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均阴性;未进行抗酸杆菌染色及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胸部X线片显示双下肺慢性炎症;右上肢X线显示右腕肘关节未见异常。PPD(++)。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未见异常。诊断:疑似游泳池肉芽肿。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利福喷丁mg,每周2次;乙胺丁醇mg,每日1次;克拉霉素mg,每日2次治疗。患者服药3个多月时复诊,皮下结节大部分消退,仅留少许红斑,瘢痕不明显(图2c)。T-SPOT.TB检测,结果显示A抗原刺激试验加γ-干扰素检测>20SFCs/2.5,B抗原刺激试验加γ-干扰素检测16SFCs/2.5;结核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将克拉霉素减量为mg,每日2次,总疗程5个月,获得痊愈。服药期间无任何不适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因患者久居外地未能复查T-SPOT.TB。
例3,男,60岁,北京人。主因左手示指背、小指背皮损3年余,缓慢扩展波及手背,于年8月17日就诊。3年前患者清洁鱼缸导致左手外伤,之后在左手示指指背及左手小指指背出现红色皮损,伴痒疼,时有脓血排出。之后皮损缓慢向手背扩展,陈旧皮损渐自愈,新发皮损自觉症状不明显,一直未愈至今。养热带鱼史10余年,经常清洗鱼缸,患者为左利;否认结核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示指、小指指背皮肤可见萎缩性瘢痕,近心端的皮损蔓延至手背,呈境界清楚的红色隆起斑块,质地柔软,表面有脱屑和结痂,无溢脓,无压痛(图3a);左上肢皮肤及皮下未见、未触及皮下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向下不规则增生,真皮内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图3b);PAS染色阴性,提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皮损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均阴性,未进行抗酸杆菌染色及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患者就诊前4个月体格检查显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正常;胸部X线片显示心肺双膈未见异常。给予患者行T-SPOT.TB检测,结果显示A抗原刺激试验+γ-干扰素检测为10SFCs/2.5,B抗原刺激试验+γ-干扰素检测6SFCs/2.5;结核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诊断:疑似游泳池肉芽肿。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利福喷丁mg,每周2次;乙胺丁醇mg,每日1次;克拉霉素mg每日2次治疗。经过4个月的治疗,患者手部皮损全部消退,遗留萎缩性瘢痕(图3c)。服药期间无任何不适感,服药3个月时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复查T-SPOT.TB阴性。
结论: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非常困难,3例患者未能获得培养结果支持游泳池肉芽肿,但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符合游泳池肉芽肿诊断。游泳池肉芽肿的致病菌为海鱼分枝杆菌,属于致病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我们对3例患者进行了T-SPOT.TB检测,例1显示ESAT-6抗原阴性,CFP-10抗原阳性;经过治疗后CFP-10抗原转阴。例2显示ESAT-6抗原和CFP-10抗原均阳性。例3显示ESAT-6抗原阳性,CFP-10抗原阴性;经过治疗后ESAT-6抗原转阴。
本文3例患者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T-SPOT.TB检测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尤其例1和例3,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但由于本文例数少,尚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积累经验,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帮助。
文章来源:王爱平,涂平等,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三例,医院,JournalofPracticalDermatology,Feb.,Vol.7No.1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