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资料
患者,男,29岁,外阴疣状斑块伴瘙痒11年。患者于11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丘疹,伴轻度瘙痒,此后逐渐形成斑块,瘙痒加剧,皮损逐渐增多。既往体健。其父亲有相同情况。
体查:
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检查:
阴囊、腹股沟泛发疣状结节、斑块10余处,皮损呈灰褐色,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cm,境界清楚,其上可见乳头状突起,外观如较大的寻常疣。个别皮损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略凹陷,轻度萎缩,上覆少许鳞屑,触之浸润不明显。
辅助检查:
血、尿、粪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无异常。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疣状增生,明显角化过度,局部角质层呈漩涡状凹陷,可见角化不全柱,即所谓圆锥形板层,其下颗粒层细胞消失,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皮突明显下延,真皮浅层有嗜色素细胞,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有中等量单一核细胞浸润。
您认为最确切的诊断是:
▼1、疣2、疣状痣3、扁平苔藓4、汗孔角化病
诊断: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病
分析汗孔角化症(PK)是一组角化异常性单基因显性遗传病。除遗传因素外,免疫抑制剂、电离辐射、紫外线以及移植手术均可能诱发PK或加重皮损。其皮损特征为:一个或多个离心性环状斑,中央呈轻度萎缩,边缘呈环堤状角质嵴围绕。PK临床分型较多,包括:经典斑块型、单侧线状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掌跖泛发型、跖部疏散型、点状型、炎症角化型以及Mantoux型等,其中经典斑块型和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较为常见,而其他类型相对少见。为避免分类上的混乱,也有学者将PK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大类。本例患者的皮损境界清楚,表面明显角化过度,呈疣状增殖。根据临床外观和典型病理表现诊断为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病,属于斑块型汗孔角化症的特殊类型。因其大部分皮损无明显的堤状隆起的边缘和中央萎缩凹陷等汗孔角化症的典型皮损特点,所以应注意和疣、疣状皮肤结核、疣状扁平苔藓、深部真菌病、疣状盘状红斑狼疮、疣状神经性皮炎、光线性角化病、疣状表皮痣及Bowen病等鉴别。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病可能发生癌变,常见为鳞状细胞癌,偶为基底细胞癌。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汗孔角化症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内抑癌基因的灭活有关。因此,应在早期对皮损进行治疗。可采用电凝、冷冻、CO2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也可采用10%水杨酸软膏、氟尿嘧啶软膏、5%的咪喹莫特软膏外用以及维A酸类药物口服或外用,但无法解决复发问题。怎么样治疗白癜风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