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陈仓区职业教育中心德育序列化之暑假前安全教育篇
6月28日晚陈仓区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园信息共享平台为全校学生开展了以暑假前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序列化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由我校卫生健康教育中心苟晓丽老师主讲,引导为主,预防为先,重点从预防传染病和预防溺水两方面进行,提醒全体学生重视安全,珍视健康,珍爱生命。
酷暑来临,夏季传染病也到了高发季节,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首当其冲。本次主要以诺如病毒、细菌性痢疾、水痘及肺结核为重点,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爆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由于诺如病毒感染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生局部聚集病例。因而要做好预防工作。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2.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减少到校外的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3.减少外出和参与大型活动机会,杜绝传染渠道。
4.一有情况,立刻就诊,并报告所在村、社区。
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重点监测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感染者应立即隔离并给予彻底治疗。慢性患者和带菌者不得从事上述行业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3.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活菌苗可使人体获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病人在成人后病毒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故被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皮肤上皮细胞是主要靶细胞。病毒借飞沫经呼吸道或接触感染进入机体,经2次病毒血症,病毒大量复制,扩散至全身,特别是皮肤、黏膜组织。约经2-3周潜伏期后全身皮肤广泛出现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较多,可发展为疱疹。该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上呼吸道和疱疹液中,发病前1-2天到水痘完全结痂,有传染性。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病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排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时方始发病。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或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其中尤以是涂片阳性肺结核的传染性为强。传播途径: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形成以单个结核菌为核心的飞沫核悬浮于空气中,从而感染新的宿主。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关键环节。预防主要是通过肺结核病例的早期发现、早期进行强有效的化学治疗,加强肺结核的化学治疗管理,使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失去传染性,保护健康人群免受结核菌感染。
夏季溺水成为青少年首要杀手。尤其是在暑假里,小伙伴们相约玩水游泳,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因此预防溺水教育刻不容缓。组织全体学生收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预防学生溺水专题节目“暑假安全第一课:珍爱生命严防溺水”。教育学生不在江河湖塘等水边、亲水平台、工地水坑等区域玩耍、嬉闹,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不在江河湖塘边洗手、洗东西、抓鱼虾、抓青蛙等。要知晓“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尤其注意,发现同伴溺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不盲目手拉手或下水施救。掌握溺水急救措施。
希望每个学生将安全铭记于心,时刻警惕身边的安全隐患。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携手共育,引导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而又有意义的假期。
END
图片:李萌
撰稿编辑:杨小燕
审核:黄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