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活的媒介传播、经工具、器械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

传染病的控制:1控制传染源,疫情的报告和诊断、检疫、隔离、封锁、扑杀、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和防鸟。3保护易感畜群: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6.了解动物易感性。理解特异性变异状态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

7.理解疫源地概念,掌握疫点、疫区的划分,了解自然疫源地的概念。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疫点或疫区: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叫。

8.理解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及爆发的概念,会根据流行特征判别流行的类型。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型、流行性、大流行。

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呈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出现散发的原因:1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2某些病说我隐性感染比例较大3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猪瘟。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呈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如猪丹毒,猪气喘。

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猪瘟,新城疫。

大流行:在口蹄疫、牛瘟、流感等都出现过。

爆发:一般认为,某种传播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的病例。

9.掌握流行过程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影响传染病的季节性因素,了解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

季节发生的原因:⒈季节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⒉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⒊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有关传染病——4个阶段:包括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动物的易感性。4个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大流行。2个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1.理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掌握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了解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含义及其差别不同。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⒈疾病流行情况;⒉疫情来源的调查;⒊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⒋当地状况。

疫病的预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全球范围内不容易,一定地区内消灭某些疾病是可行的。

疫病的净化:是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的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消除的传染性控制方法。

2.了解疫情报告制度的意义,掌握疫情报告的方法。

疫情的报告: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兽医医站。

3.了解临诊诊断的意义,通过临诊诊断能对某些症状或病变典型的病例进行认定。力求掌握实验室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疫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畜所必须的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⒈临床综合诊断;⒉实验室诊断;

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

临诊综合诊断:初步诊断,提供参考,缩小诊断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1流行病学诊断;应注意,a本次流行的情况,b疫情来源的调查c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d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本情况。2临诊诊断;有局限性,对病初级及非典型病例诊断较为困难。3病理解剖学诊断,有时特征性病变可以为诊断带来很大帮助,甚至可以确诊。

二:实验室诊断:1病理组织学诊断,2微生物学诊断3免疫学诊断4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的采集;病料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试验。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变态反应。

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4.理解检疫的概念,检疫的分类及其在防病中的意义。

动物检疫的概念:指由非法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运用强制性手段,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及卫生安全实施检查、定性和处理,并给出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动物检疫的种类:1国内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2国境检疫包括入境检疫、出境检疫和过境检疫。

5.理解隔离、封锁的概念,掌握隔离、封锁的的方法,熟悉有关封锁的措施。

隔离:指将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控制在一个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环境中进行单独饲养和防疫处理的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可将全部受检家畜分为病畜、可疑家畜、假定健康家畜。

封锁:当爆发法定一类或外来疫病时,对疫源地进行封闭,防止疫病向安全地散播和健康动物进入疫区而被感染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原则为早、快、严、小。

解除封锁:当疫区内最后一个病例被扑杀或痊愈后,通过临床观察或实验室检测,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未发现新的感染或发病动物时,经过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验收合格后,可宣布解除封锁。

6.了解传染病治疗的原则和主要方法。正确使用特异性疗法和抗生素疗法。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和非特异性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

传染病治疗方法包括:

⒈针对病原体的疗法:⑴特异性疗法;⑵抗生素疗法;⑶化学疗法;⑷抗病毒药疗法;

⒉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⑴加强护理;⑵对症疗法;⑶针对群体疗法。

7.掌握免疫接种的方法、应注意的事项,免疫程序的概念和影响制定免疫程序的因素。化学药物预防及其注意要点。

免疫接种:将制备好的抗原物质(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到动物体内,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染动物的一种手段,称为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的分类: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

免疫接种的方法:皮下、皮内、肌内注射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

1)预防接种: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潜在疫病病原体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在平时都应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给健康病畜进行免疫接种,即预防接种。

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⒈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⒉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⒊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⒋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反应的

1.正常反应,免疫接种后,有的动物出现一些轻微不良反应,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是正常的反应。

2.严重的不良反应,接种反应引起了持久的或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伤或机能障碍,其程度较正常反应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量超过正常的比例。(原因是:生物制品质量较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技术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

3.合并症,是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超敏感—血清病、过敏休克、变态反应;扩散为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

2)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3)被动免疫:是指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

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汉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1免疫的动物种类和动物生产性能的要求,2免疫生物制品的性能、免疫途径3动物机体的抗体水平4动物的饲养管理水平5免疫程序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随时调整。

影响制定免疫程序的因素

⒈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⒉母源抗体的水平;

⒊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

⒋家畜的免疫应答能力;

⒌疫苗的种类和性质;

⒍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

⒎各种疫苗的配合;

⒏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⒈疫苗因素;⒉疫苗保存与运输;⒊免疫程序;⒋免疫接咱方法;⒌动物因素。

药物预防:是为了控制某些疫病而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药物预防的原则和方法:

⑴选择合适的药物。(一般选用常规药物即常用的一线药物,预防疾病的目标很明确时可选用特定药物。

⑵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⑶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

⑷穿梭用药,定期更换。(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即可考虑更换。

⑸注意经料给药应将药物搅拌均匀,特别是小型饲养场手工拦料更要注意,采取由少到多、逐级混合的搅拌方法比较可靠。经水给药则应注意让药物充分溶解。

(三)人畜共患传染病

1.牛海绵状脑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牛海绵状脑病:本病病原为与痒病病原相类似的的一种朊病毒

2.高致病性禽流感: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即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其中H5和H7亚型是典型的强毒。

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头颈部水肿,鸡冠、肉髯等发绀,流泪;高度呼吸困难,并迅速波及全群,病禽张口伸颈呼吸,打喷嚏、咳嗽,气管啰音;排出黄白、黄绿或绿色稀便;神经紊乱,出现头颈歪斜,多数病例病程为2~3d,致死率可达%。

低致病力毒株感染的症状较复杂,其严重程度随感染毒株的毒力、禽的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状况、发病季节和禽群健康状况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产蛋量下降和隐性感染等。病程长短不定,一般死亡率很低。

病理变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禽类常表现为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变化。病鸡的冠和肉髯极度肿大,鸡冠有坏死灶和出血。胫上部角质鳞片呈紫红色,脚趾肿胀,伴有淤斑性变色。腺胃黏膜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和溃疡。喉头、气管有不同程度出血,管腔内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样分泌物。整个肠道尤其是小肠,从浆膜层即可看到肠壁有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出血斑或坏死灶(枣核样坏死),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内有多量黏液或干酪样物。胰脏明显出血或有黄色坏死灶。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内有少量黏液,有时有出血。肝、脾出血,有时肿大。

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生殖道内有较多的黏液或干酪样物,输卵管和子宫质地柔软易碎。个别病例可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

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可以采取病鸡呼吸道或鼻窦内渗出物或器官组织,加肉汤稀释成10%悬液,离心沉淀和过滤以除去组织碎屑,将无菌悬液0.1~0.2ml接种在9~11日龄发育鸡胚的尿囊腔,在35℃中培养,72~96h采取尿囊液作鸡红细胞的凝集试验,并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型和亚型,进行确诊。

血清学诊断较常用的是采取病鸡的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此外,尚有荧光抗体技术、补体结合反应、ELISA等方法

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禁止从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家禽、野禽、观赏鸟类及各种禽类产品,在引进禽及其产品时应严格对本病进行检疫;养殖场应远离迁徙禽类的聚集地,严格实施各种防疫消毒制度,特别是车辆、人员来往的控制,搞好禽场卫生和定期消毒。

3.狂犬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犬、猫、牛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该病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常常因严重的脑脊髓炎而以死亡告终。病原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呈枪弹形或试管状。病毒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体,叫内基氏小体。在自然界存在的狂犬病强毒称为“街毒”,通过家兔脑内继代,可减弱其对人和动物的毒力成为“固定毒”,并可用来制备弱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

流行病学:犬科动物(犬、狐、狼等)在自然状态下常带有狂犬病毒,是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此外,蝙蝠是该病毒的又一自然宿主。患病动物、带毒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而感染亦属可能。症状潜伏期的变动很大,这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距神经中枢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一般为2~8周,最短10天,长者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

各种动物的临诊表现皆相似,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典型病例和非典型病例。

犬典型病例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非典型病例,有时症状发展急剧,张口、垂舌、唾液增多,步行摇摆、垂头,后躯和四肢麻痹、卧地不起,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病程1周左右。有时则症状出现后不久迅速消退,病程极短,但体内仍然存在并排出病毒。

病变

组织学检查常发现在大脑海马角及小脑和延髓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内部可见明显的嗜碱性颗粒。

诊断

脑组织触片法

动物接种试验

荧光抗体检查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将患病动物脑组织切片或触片固定后,用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出现阳性反应即可确诊。

防制目前我国对犬采取的是“管、免、灭”的综合防制。

“管”即市区、城镇禁养,乡镇拴养或圈养。

“免”即免疫,有计划地对免疫的家犬发放免疫证。国内有狂犬病弱毒疫苗或与其他疫苗联合制成的多联疫苗供选用。

“灭”即消灭野犬,不使无免疫证的野犬到处游荡,以免伤害人和动物。

紧急防制被患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应及时对伤口作彻底消毒处理,最好先挤出伤口局部血水,后用浓肥皂水、酒精、碘酊等作消毒处理,并迅速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使被咬动物在病的潜伏期内就产生主动免疫,可免于发病。

4.猪乙型脑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猪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日本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症状,猪群感染最为普遍,且大多不表现症状,发病率20%~30%、死亡率较低,怀孕母猪可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公猪则出现睾丸炎。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

病原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能凝集鸡、鸭、鹅及绵羊的红细胞。小鼠是最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病毒最适宜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季至初秋7~9月份流行。日本学者证明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妊娠猪后可通过胎盘侵害胎儿。

防制消灭蚊子和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在疫区或疫场用日本乙型脑炎弱毒疫苗,于每年蚊子活动前1~2个月免疫接种一次。

5.大肠杆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禽、猪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种动物不同疫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动物的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性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

病原大肠菌有菌体抗原(O)、荚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已发现的“O”抗原有多种,H抗原有64种,K抗原种,这三种抗原互相组合可构成几千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患病和带菌的人与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而感染。犊牛尚可经子宫内和脐带感染。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猪大肠杆菌病

猪主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3种。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1~6日龄多发,腹泻、排黄白色或黄色液状粪便为特征。一窝仔猪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达90%。

仔猪白痢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10~20日龄仔猪多发,排乳白色糊状或浆状粪,具腥臭味。一窝仔猪常有一半以上发病,死亡率虽低但影响生长发育。

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断奶仔猪及生长快而健壮的仔猪,以体表某些部位发生水肿为特征。病死率约90%。

剖检病变主要为水肿,尤以胃壁、肠系膜、眼睑及结膜明显。

犊牛大肠杆菌病

临床有败血型、肠毒血型、肠型三种类型

羔羊大肠杆菌病

败血型主要发于2~6周龄的羔羊。

肠型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幼羔。

禽大肠杆菌病

急性败血症气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

关节滑膜炎

全眼球炎

输卵管炎和腹膜炎产蛋期鸡感染时,可见输卵管增厚,有畸形卵阻滞,甚至卵破裂溢于腹腔内,有多量干酪样物,腹腔液增多、混浊,腹膜有灰白色渗出物。

脐炎幼雏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刚孵化后感染

肉芽肿

诊断培养采用麦糠凯培养基。

防制

本病的急性经过往往来不及救治,最好能通过药敏试验以选择对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最敏感的药物。在仔猪开始发生黄痢时,应立即全窝给药,最好同时口服和注射两种药物,发生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禽大肠杆菌病、羔羊大肠杆菌病、兔大肠杆菌病时,也要根据情况,全窝(群)用敏感抗菌药物拌料或饮水给药预防,发病畜(禽)及时应用1~2种药物治疗。常用以下药物连用3~5d。

6.沙门氏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猪、禽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流行病学幼年畜禽较成年者易感。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感染健畜。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内源感染;

病禽、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有多种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通过带菌卵而传播。

症状

猪又称猪副伤寒。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牛急性型病犊腹泻,排黑色、淡黄或草绿色稀粪,且含黏液、血液及黏膜,体温升高,死亡率达50%;成年牛体温升高、粪便中带有血块,不久即变为下痢。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

禽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禽伤寒,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则统称为禽副伤寒。

鸡白痢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成年鸡感染呈慢性或隐性经过。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还混有血液;育成阶段的鸡肝肿大,表面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的小红点或黄白色的粟粒大小或大小不一的坏死灶,易破裂,腹腔内积有大量血水,肝表面有较大的凝血块。成年母鸡卵子变形、变色,呈囊状,有腹膜炎。

禽伤寒成年鸡易感。一般呈散发性。特征病变是肝肿大呈青铜色,肝和心肌有灰白色粟粒大坏死灶,腹腔病变与鸡白痢相同。

禽副伤寒肝、脾充血,有条纹状或针尖状出血和坏死灶,肺及肾出血,心包炎,常有出血性肠炎。防制对禽沙门氏菌病,目前尚无有效菌苗可以利用,因此,在禽类,防制本病必须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防制;在有病鸡群,应定期反复用凝集试验进行检疫,将阳性鸡及可疑鸡全部剔出淘汰,使鸡群净化。

7.布鲁氏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羊、猪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原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和狗布鲁氏菌。习惯上称马耳他布鲁氏菌为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为牛布鲁氏菌。

流行病学羊、牛、猪及人最为易感。感染动物,特别是牛、羊、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常由消化道感染,也可经阴道、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可能也传播本病。

本病多见于牧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型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发生,夏季达高峰,秋季逐渐下降;牛型布氏杆菌病夏秋多发。母畜比公畜易感,性成熟后最易感染。

症状

牛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多于妊娠6~8个月流产,流产后多数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公牛常见的是睾丸炎及附睾炎。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防制确诊为布鲁氏菌病或在畜群检疫中发现本病,均应采取措施,淘汰病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余每年定期预防接种布鲁氏菌菌苗。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疗药剂不易生效。因此对病畜一般不做治疗,应淘汰屠宰。

8.结核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禽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结核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禽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分枝杆菌属的三个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严格需氧,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对常用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均不敏感,但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敏感。

流行病学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羊极少患病。野生动物中猴、鹿易感性较强。病人和患病畜禽,尤其是开放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牛结核病牛常发肺结核、淋巴结核、乳房结核、肠结核以及生殖道结核。

禽结核病临诊表现贫血、消瘦、鸡冠萎缩、跛行以及产蛋减少或停止。

病变

牛肺脏或其他器官常见有很多突起的白色结节。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结核结节,形似珍珠状,称所谓的“珍珠病”。胃肠黏膜有结核结节或溃疡。

诊断在畜(禽)群中有发生进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的畜(禽),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结核菌素试验是目前诊断结核病最有现实意义方法。我国现行乳牛结核病检疫规程规定,应以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和点眼法同时进行。每次检疫各作两回,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是阳性反应者,即判定为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牛。

防制目前尚无理想的菌苗可供接种。畜禽结核病一般不予治疗,而是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检疫、隔离,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畜群。如以乳牛场为例。

健康牛群(无结核病畜群),平时加强防疫、检疫和消毒措施,防止疾病传入。

污染牛群,反复进行多次检疫,不断出现阳性病畜,则应淘汰污染群的开放性病畜(即有临诊症状的排菌病畜)及生产性能不好利用价值不高的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病畜。

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牛群,应定期与经常地进行临诊检查,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发现开放性病牛立即淘汰。

假定健康牛群为向健康牛群过渡的畜群,应在第一年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疫,直到没有一头阳性牛出现为止。

加强消毒工作,每年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每当畜群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或克辽林,10%漂白粉,3%福尔马林或3%苛性钠溶液。

9.猪Ⅱ型链球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猪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在公共卫生上的意义。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分为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和猪淋巴结脓肿三个类型。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体温升高达40℃~41.5℃,继而升高到42℃~43℃,呈稽留热,眼结膜潮红,有出血斑,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高度跛行。

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

淋巴结脓肿型: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形成脓肿一般不引起死亡。

败血症的猪,可见颈下、腹下及四肢末端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点。脾脏明显肿大,可见出血性梗死区。心内膜有出血斑点,心肌外膜与心包膜常黏连。肾脏稍肿大,有出血斑点。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

10.马鼻疽:了解流行病学特点、马属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在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11.破伤风: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防控措施。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病原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专性厌氧杆状,革兰氏阳性,芽胞体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流行病学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人的易感性也很高。感染常见于各种创伤,如断脐、去势、手术、断尾、穿鼻、产后感染等。

诊断根据本病的特殊临诊症状,如神志清楚,反射兴奋性增高,骨骼肌强直性痉挛,体温正常,并有创伤史,即可确诊。

防制

预防注射在本病常发地区,应对易感家畜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牛马等大动物可在阉割等手术前一月进行免疫接种,可起到预防本病作用。对较大较深的创伤,除作外科处理外,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血清1~3万IU。

防止外伤感染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防止家畜受伤。一旦发生外伤应注意及时处理,防止感染。阉割手术时要注意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12.炭疽: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濒死期天孔出血。本病病变特点是呈败血症变化,以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为特征。

病原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但芽胞的抵抗力很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数十年。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当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形成芽胞污染了土壤、水源、牧地,可成长久的疫源地。其中草食动物最易感,包括牛、羊、鹿、马、驴、骆驼等,人也易感。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夏季吸血昆虫多、雨水泛滥时容易发生传播。

症状本病潜伏期l~3d,最长可达14d。

牛急性型最常见。病牛突然体温上升42℃,常常在使役和放牧时突然死亡。有的病牛兴奋、减食,反刍、泌乳停止,妊娠牛可发生流产。可视黏膜发绀并有出血点,呼吸困难,肌肉震颤。濒死期体温下降,天然孔流血,痉挛,一般经1~2d死亡。

猪潜伏期长,多数表现慢性经过。生前无明显临诊症状。

病变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血液不凝呈煤焦油样。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有黄色胶样浸润。脾肿大2~5倍,全身淋巴结肿大呈黑红色,切面湿润呈红褐色并有出血点。

局部炭疽常见于肠、咽及肺等处。

诊断对原因不明而突然死亡或临诊上出现痈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急剧,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濒死期天然孔出血,尸体腹胀明显,尸僵不全的病畜应怀疑为炭疽病。

实验室诊断时对可疑炭疽病死畜禁止剖检。可切下一耳朵,断端消毒后,用0.2%的升汞或5%石炭酸纱布棉花包裹立即送检。

或用消毒棉棒浸透血液,涂血片送检。炭疽沉淀反应(Ascoli氏反应)是诊断炭疽简便而快速的方法。

防制

预防措施常发地区的易感动物,每年应作预防接种。常用疫苗有无毒炭疽芽胞苗及炭疽Ⅱ号芽胞苗。但对山羊不适用。炭疽芽胞Ⅱ号苗,各种家畜均为皮下注射1ml。这两种芽胞苗均在注射后两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扑灭措施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将疫情迅速上报,封锁发病场所,划定疫区。病畜隔离治疗,可疑者用药防治,假定健康群应紧急免疫接种。

全场应彻底消毒,病畜接触过的地面,应把表土铲除15~20cm,取下的土应与20%漂白粉混合后再进行深埋。污染的垫草、饲料、粪便应焚烧。畜舍用20%漂白粉溶液或10%烧碱水喷洒三次,间隔一小时。尸体要焚烧或深埋处理。深埋。污染的垫草、饲料、粪便应焚烧。畜舍用20%漂白粉溶液或10%烧碱水喷洒三次,间隔一小时。尸体要焚烧或深埋处理。

禁止疫区内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出入。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天时解除封锁。解除前再进行一次终未消毒。

(四)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1.口蹄疫: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猪、羊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我国民间俗称本病为“口疮”、“蹄癀”。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南非1,2,3型)及AsiaI型(亚洲I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但各型在发病临诊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每一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同型各个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均容易发生变异,即抗原漂移,故口蹄疫病毒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口蹄疫亚型已达到80多个,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均以O型多见。

乳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一般用3~5日龄(也可用7~10日龄)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于16~30h内死亡。

病毒对酸和碱都特别敏感,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5%氨水、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口蹄疫病毒良好的消毒剂。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目动物易感性最高,易感性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黄牛、奶牛、猪、羊、鹿、骆驼。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

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在牧区,多呈现大流行。

口蹄疫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本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如在牧区的流行特点,往往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在农区这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

临诊症状

牛潜伏期一般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流涎,口腔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形成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病畜站立不稳,跛行。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不超过3%;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病毒侵害心肌所致,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发生流产。

羊潜伏期一周左右,病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低。

猪潜伏期1~2d,临诊症状极典型,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口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烂斑。若哺乳母猪乳头有水疱,则整窝小猪发病,多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

病理变化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可见到水疱、烂斑和溃疡。反刍动物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防制

当口蹄疫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及疫区,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严格封锁疫点,对患病动物群及与其接触过的动物群要扑杀,作无害处理,并对剩余饲料、饮水、场地、患病动物走过的道路、动物舍与污染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疫点内最后一例病畜扑杀后,经过本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观察,未再出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报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2.伪狂犬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牛、猪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临诊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无奇痒。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经消化道感染。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还可以经呼吸道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造成垂直传播使病毒侵入胎儿。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临诊症状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临诊症状,发病死亡率可达%。

3~4周龄猪主要临诊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和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临诊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之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其中以死胎为主。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多发。

诊断接种家兔以分离病毒,接种兔常出现奇痒临诊症状后死亡。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防制

免疫接种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PR弱毒苗、弱毒灭活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缺失gE糖蛋白的基因工程苗已成为世界首选使用的疫苗)已研制成功,一般无本病猪场禁用疫苗。研究证明,当猪同时接种两种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后,病毒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这应引起注意。因此在同一个动物体中只准使用一种基因缺失苗,以避免疫苗毒株间的重组。

3.巴氏杆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猪、禽、牛的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液或美蓝染色,呈两极浓染。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浓染。

流行病学家畜中以牛、猪发病较多;家禽和兔也易感染。病畜和带菌动物为传染源,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家畜,或通过飞沫经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昆虫的媒介和皮肤、黏膜的伤口也可发生传染。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

本病一般为散发性,家禽,特别是鸭群发病时,多呈流行性。

症状

猪又称猪肺疫。

牛又名牛出血性败血病。

羊本病多发于幼龄绵羊和羔羊,有最急性、急性及慢性3种类型。兔有败血型、肺炎型、鼻炎型、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脓肿、睾丸炎、体表脓肿。

禽又名禽霍乱。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高的鸡多见,病鸡无前驱症状,常突然死亡;急性型最为常见,体温升高到43℃~44℃,排出黄色稀粪。鸡冠和肉髯变青紫色,病死率很高。慢性型是由急性者不死转变而来,多见于流行后期。

鸭霍乱呼吸困难;剧烈腹泻,有的病鸭两脚瘫软,1~3d死亡。

禽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肝稍肿,质变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

防制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我国目前有用于猪、牛、羊、家禽、兔和貂的疫苗。

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4.魏氏梭菌病: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动物主要症状和病变,防控措施。

副结核病,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羊的毒血症。

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后,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里繁殖,产生毒素,毒素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流,立即引起毒血症的症状。

5.衣原体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以表现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为特征。禽类感染后称为鹦鹉热或鸟疫。

病原鹦鹉热衣原体革兰氏染色阴性,衣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症状

流产型又称地方流行性流产。主要发生于羊和牛。肺肠炎型主要是6月龄以前的犊牛。

关节炎型又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危害初生的犊牛和羔羊。

结膜炎型又称滤泡性结膜炎。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尤其是育肥羔和哺乳羔。

脑脊髓炎型又称伯斯病,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牛。

鹦鹉热在自然情况下,病鸭表现结膜炎和鼻炎,排绿色水样粪便,雏鸭病死较高,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附红细胞体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6.附红细胞体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五)猪的传染病

1.猪瘟: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广泛性点状出血病猪出现败血症或繁殖障碍。

病原: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个成员。2%氢氧化钠仍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流行病学: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猪瘟病毒可以垂直传播。引起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这种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症状:潜伏期一般5~7d,短的2d,最长21d。

急性型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后期出血。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

慢性型多数是由急性型转来,也有原发病例。

低毒株感染型(迟发型)母猪怀孕期间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后,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这种弱仔或外表健康的仔猪,终生免疫耐。

病变

急性型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有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呈麻雀卵状。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慢性型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中央凹陷,呈褐色或黑色。

诊断

(1)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2)荧光抗体试验或做酶标抗体试验。

防制

1)引种检疫

2)做好平时的预防接种工作,采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种猪可每年春、秋各一次。仔猪初免在20日龄,二免在60日龄。在疫病暴发或受威胁时,可做超前免疫,其方法是在出生后立即接种,注苗2h后再喂给初乳。二免也可在60日龄。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发现病猪或可疑病猪时,应立即严格隔离或捕杀,其余有可能感染的猪只,应就地隔离观察。及时上报疫情。污染区应及时彻底的消毒。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中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又称“猪蓝耳病”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

目前根据PRRSV基因的变异程度将其分为两个基因型,即以欧洲原型病毒LV株为代表的欧洲基因型(简称A亚群)和以美国原型病毒ATCCVR-为代表的美国基因型(简称B亚群)。两型病毒均具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特性。

流行病学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本病也可垂直传播。

PRRS的一个特征是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猪病初精神倦怠、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临诊症状明显,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有的仔猪耳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主要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ELISA方法检测抗体

RT-PCR目前已建立多种扩增PRRSV基因的RT-PCR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临诊检测。通过该法还可区分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

防制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目前国内外均已研制成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一般认为弱毒苗效果较佳,能保护猪不出现临诊症状,但不能阻止强毒感染,而且存在散毒问题和返强性,因此它多半在受污染猪场使用。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弱毒疫苗使用时应注意如下问题:疫苗毒在猪体内能持续数周至数月;接种疫苗猪能散毒感染健康猪;疫苗毒能跨越胎盘导致先天感染;有的毒株保护性抗体产生较慢;有的免疫猪不产生抗体;疫苗毒持续在公猪体内可通过精液散毒;成年母猪接种效果较佳。

3.猪圆环病毒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pcv)主要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贫血、黄疸、生长发育不良、腹泻、呼吸困难、母猪繁殖障碍;肾、脾脏及全身淋巴结的高度肿大、出血和坏死。本病还可导致猪群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导致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

病原PCV-2对猪的危害极大,可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的临诊病症,其中包括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母猪繁殖障碍等,此外,还可能与增生性肠炎、坏死性间质性肺炎(PNP)、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仔猪先天性震颤、增生性坏死性肠炎等有关。流行病学怀孕母猪感染PCV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并导致繁殖障碍。经消化道、呼吸道引起传播。

PCV-2主要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单核细胞和巨嗜细胞是PCV-2的靶细胞,可以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

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此病通常发生于8~18周龄的猪。

增生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此病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

繁殖障碍PCV-1和PCV-2感染均可造成繁殖障碍。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继发感染: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如支原净、阿莫西林等,对预防本病或降低发病率有一定作用。

4.猪细小病毒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临诊症状。

病原病毒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及鸡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猪是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本病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

诊断

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是一种可靠和敏感的诊断方法。

血清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协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都可用于检测抗体。其中最常用的是血凝抑制试验。

防制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引进猪时应加强检疫,控制带毒猪传入猪场。

2)免疫接种目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对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进行两次疫苗接种,每次间隔2~3周,可取得良好预防效果。

5.猪传染性胃肠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的比较。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为特征。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周龄以上的猪感染后的死亡率较低,成年猪感染后几乎没有死亡,但严重影响猪的增重和降低饲料报酬。

病原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流行病学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为严重。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

临诊症状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病理变化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

诊断

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

防制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免疫1次。

附:猪流行性腹泻(PED)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猪均易感。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病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我国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病理变化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

防制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天肌肉或后海穴注射,仔猪通过采食初乳而被动免疫获得保护。

6.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慢性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特别是下卷曲)萎缩。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I相菌感染生后不久的仔猪,在鼻腔里繁殖,能连续定居5个月以上,有时可达一年之久。

传播的方式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猪或带菌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把病传给幼猪。

症状

患病仔猪首先出现喷嚏和鼾声,以后病情逐渐增重,持续3周以上开始发生鼻甲骨萎缩。面部形成泪斑。

若一侧鼻腔病损严重时,则鼻孔大小不一,鼻歪向病损严重的一侧。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检查的结果,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1.临床诊断

2.病理解剖学诊断沿两侧第一、二臼齿间的联线锯成横断面,然后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

3.X线摄片诊断应用放射摄影诊断技术,将被检猪鼻背腹位保定,以X线机照相。

4.微生物学诊断

治疗磺胺二甲嘧啶、金霉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波氏杆菌苗:初产母猪,分娩前4周及2周各接种1次。经产母猪,分娩前2~4周,注射1次;

7.猪气喘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霉形体(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解剖变化以形成支气管周围炎(呈双侧对称性实变)为特征。

流行病学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猪经呼吸道传染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最易感,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成年猪及母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其他动物都不感染。

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较多见。

症状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

病变主要病变在肺、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病变一般由肺的心叶开始,逐渐扩展到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下部。两侧病变大致对称。呈样“肉变”,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

诊断

.X线诊断对早期病猪、隐性病猪均可确定诊断。

治疗

盐酸土霉素、泰妙菌素、林肯霉素、金霉素。

8.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急性病例高度呼吸困难、急性死亡,慢性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低。

病原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排出后,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播。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3月龄猪最为易感。

病变主要病变为肺炎和胸膜炎。胸膜表面有广泛性纤维素沉积,胸腔液呈血色,肺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和肝变。

治疗

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类、四环素、庆大霉素

9.副猪嗜血杆菌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为革拉斯病。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跛行等;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10.猪痢疾:了解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猪痢疾是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严重的黏液性出血性腹泻,急性型以出血性腹泻为主,亚急性和慢性型以黏液性腹泻为主。其病理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病原病原体是猪痢疾密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恢复猪的带菌率很高,以7~12周龄的幼猪发生最多。病变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直肠)。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死猪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大肠炎,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假膜,外观似麸皮豆腐渣样,剥去假膜露出浅表的糜烂面。

治疗:痢菌净;二甲硝基咪唑

11.非洲猪瘟: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12.猪水疱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与口蹄疫的鉴别诊断。

(六)牛、羊的传染病

1.副结核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汁等症状,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脑炎、流产、乳房炎等多种病型。

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属疱疹病毒科、单纯疱疹病毒属成员,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牛,尤以肉用牛多见,其次是奶牛。肉用牛群的发病率高达75%,病死率也较高。

3.牛流行热: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僵硬,跛行,一般呈良性经过,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3~5岁牛多发

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4.牛病毒性腹泻: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或牛黏膜病。其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病原又名黏膜病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5.绵羊痘和山羊痘: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绵羊痘: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

禽痘:症状有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偶有败血性。

皮肤型在头部,有时在泄殖腔、翅内侧、腿和脚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

病初在鸡冠、肉髯、眼皮、口角和喙角等处出现轻度隆起的微红色小斑点,迅速长成灰白色小结节,稍突出于皮肤表面,触之坚硬继则变为丘疹,痘疹少时只有几个,多的密布于头部,并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痘疹。有时致使眼完全闭合。一般无全身症状,病重的小鸡则有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体重减轻;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6.小反刍兽疫: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

与牛瘟的鉴别诊断。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为A类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牛瘟类似,故也称为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

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

7.蓝舌病:概述病原名称和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主要防制措施,与口蹄疫的鉴别诊断。

(七)禽的传染病

1.新城疫: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防控措施。

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

本病年首次发现于印尼,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根据发现地名而命名为新城疫。

病原新城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有囊膜。

禽副黏病毒有9个血清型,即APMV-1至APMV-9。NDV是APMV-1,根据不同毒力毒株感染鸡表现的不同,可将NDV分为几种致病型:①速发型或强毒型毒株,在各种年龄易感鸡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②中发型或中毒型毒株,仅在易感的幼龄鸡造成致死性感染;③缓发型即低毒型或无毒型毒株,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感染或无临诊症状肠道感染。

NDV的能吸附于鸡、火鸡、鸭、鹅及某些哺乳动物(人、豚鼠)的红细胞表面,并引起红细胞凝集(HA),这种特性与病毒囊膜上纤突所含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有关。其血凝现象能被抗NDV的抗体所抑制(HI),因此可用HA和HI试验来鉴定病毒、进行免疫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鸡、火鸡、珠鸡及野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易感。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对鹅也有致病力的NDV。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近年来,常引起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大多呈现非典型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

临诊症状

急性型:1)咳嗽,并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尖锐的叫声。嗉囊内充满液体,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内流出。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后期排出蛋清样的排泄物。有的病鸡还出现神经临诊症状,病程约2~5d。

亚急性或慢性:初期临诊症状与急性相似,不久后渐见减轻,但同时出现神经临诊症状,一般经10~20d死亡。个别患鸡可以康复,部分不死的病鸡遗留有特殊的神经临诊症状。

免疫鸡群中发生新城疫,仅表现呼吸道和神经临诊症状,有时在产蛋鸡群仅表现产蛋下降。有人把这种ND叫做“非典型ND”。

病理变化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黏膜和浆膜出血,淋巴组织肿胀、出血和坏死,出血尤其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明显。

1)腺胃黏膜水肿,其乳头或乳头间有鲜明的出血点,或有溃疡和坏死,此为特征病理变化。肌胃角质层下也常见有出血点。

2)从小肠到盲肠和直肠黏膜均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肠黏膜上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病理变化,有的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即成溃疡。

3)盲肠扁桃体常见肿大、出血和坏死。

4)泄殖腔弥漫性出血。

5)喉头黏膜出血。气管出血或坏死。

6)产蛋母鸡的卵泡和输卵管显著充血,卵泡膜极易破裂以致卵黄流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时,仅见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腺胃乳头出血少见,但剖检数量较多时,可见有腺胃乳头出血病例,直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多见出血。

诊断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D的确诊。病毒分离和鉴定是诊断ND最可靠的方法,常用的是鸡胚接种、HA和HI试验、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试验。

防制

一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NDV强毒进入禽群;二是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ND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目前国内使用的活疫苗有5种:Ⅰ系苗(Mukteswar株)、Ⅱ系苗(B1株)、Ⅲ系苗(F株)、Ⅳ系苗(LaSota株)和V4弱毒苗。其中Ⅰ系苗是中毒疫苗,Ⅱ、Ⅲ、Ⅳ系苗都是弱毒疫苗,大小鸡均可使用,多采用滴鼻、点眼、饮水方法,V4弱毒苗具有耐热和嗜肠道的特点,适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散养鸡群。

②母源抗体对ND免疫应答有很大的影响,母鸡经过鸡新城疫疫苗接种后,可将其抗体通过卵黄传递给雏鸡,7日龄时作第一次疫苗接种,在30~35日龄时作第二次接种。对鸡群抽样采血作HI试验,如果HI效价高于25时,进行首免几乎不产生免疫应答,可以选在23时接种。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罗音。在雏鸡还可出现流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肾病理变化型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病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

本病毒能使鸡胚发育受阻、胚体萎缩成小丸形。感染鸡胚尿囊液不凝集鸡红细胞,但经1%胰酶或磷脂酶C处理后,则具有血凝性。

流行病学本病仅发生于鸡,但小雉可感染发病,其它家禽均不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主要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染。此外,也可通过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染。

临诊症状

4周龄以下鸡常表现张口呼吸、罗音,个别鸡鼻窦肿胀,康复鸡发育不良。成年鸡出现轻微的呼吸道临诊症状,产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蛋白稀薄呈水样,蛋黄和蛋白分离以及蛋白黏着于壳膜表面等。

肾型毒株感染多发生于2~4周龄的鸡,呼吸道临诊症状轻微或不出现,病鸡极度沉郁、持续排白色或水样下痢、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

病理变化主要是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窦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渗出物。在死亡鸡的后段气管或支气管中可能有干酪性的栓子。产蛋母鸡的腹腔内可以发现液状的卵黄物质,卵泡充血、出血、变形。18日龄以内的幼雏感染可导致输卵管发育异常,致使成熟期不能正常产蛋。

肾型,肾肿大出血,多数表面红白相间呈斑驳状的“花斑肾”,

诊断

干扰试验:IBV在鸡胚内可干扰NDV-B1株(即Ⅱ系苗)血凝素的产生

防制常用M41型的弱毒苗如H、H52及其灭活油剂苗。H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鸡;油苗各种日龄均可使用。一般免疫程序为5~7日龄首免,用H;25~30日龄二免用H52;以后每2~3个月用H52加强免疫一次。种鸡还应于~日龄用油苗加强免疫一次。使用弱毒苗应与NDV弱毒苗同时或间隔10d,以免发生干扰作用。

对肾型IB,弱毒苗有Ma-5,1日龄及15日龄各免疫一次。

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传播快,死亡率较高。

病原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科

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鸡,不同年龄的鸡均易感,但以成年鸡的临诊症状最为特征。野鸡、孔雀、幼火鸡也可感染,而其它禽类和实验动物有抵抗力。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

病理变化典型的病理变化为喉和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喉部黏膜肿胀,并覆盖黏液性分泌物,有时呈干酪样假膜,可将气管完全堵塞。

4.传染性法氏囊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临诊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并可死亡。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又称为冈博罗病。

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无红细胞凝集特性。

目前已知IBDV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I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Ⅱ型(火鸡源性毒株)。

流行病学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病理变化死于IBD的鸡表现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严重者呈紫葡萄状。5d后

法氏囊开始萎缩,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由于尿酸盐沉积而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外观。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

诊断

病毒分离鉴定

琼脂扩散试验本方法常用于IBD诊断。

防制

严,对血清I型的强毒的保护率高,B87等属于这类疫苗,在污染场使用这类疫苗效果较好。

5.马立克氏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马立克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和包括虹膜、皮肤在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性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为特征。

病原马立克病毒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为γ-疱疹病毒,MDV分三个血清型:1型为致瘤的MDV;2型为不致瘤的MDV;3型为HVT。

MDV和HVT以细胞结合和游离于细胞外两种状态存在。细胞结合病毒的传染性随细胞的死亡而丧失,因此需按保存细胞的方法保存毒种。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感染。

临诊症状本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潜伏期较长。多数以8-9周龄发病严重。种鸡和产蛋鸡常在16~20周龄出现临诊症状。

临床分为内脏型、神经型、眼型和皮肤型。

病理变化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呈水煮样肿大变粗。内脏器官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和肠道。形成肿瘤;皮肤病理变化羽囊呈清晰的白色结节。

防制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

用于制造疫苗的病毒有三种:人工致弱的1型MDV(如CVI)、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SB1,Z4)和3型MDV(HVT)(如FC)。HVT疫苗使用最早最广泛,因为制苗经济,而且可制成冻干制剂,保存和使用较方便。多价疫苗主要由2型和3型或1型和3型病毒组成。1型毒和2型毒只能制成细胞结合疫苗,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出壳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

6.禽白血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其他如血管瘤、骨石症等出现频率很低。一是通常在鸡群造成1%~2%的死亡率;二是引起产蛋和蛋质下降;三是造成感染鸡群的免疫抑制。

流行病学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LLV有两种传播方式: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在流行病学上十分重要,因为它使感染从一代传到下一代。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淋巴白血病(LL)的潜伏期长,自然病例可见于14周龄后的任何时间,但通常以性成熟时发病率最高。

可见鸡冠苍白、皱缩。腹部增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法氏囊和/或肾。实质器官形成肿瘤。防制由于本病可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仅占次要地位,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所以疫苗免疫对防制的意义不大,目前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

7.鸡病毒性关节炎:了解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免疫抑制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原禽呼肠孤病毒呼肠孤病毒科

流行病学肉鸡易感,5-7周龄鸡常见,日龄越低越易感,1日龄最易感。

临诊症状可见跛行,病鸡的踝关节不能活动,屠宰时可见趾屈肌腱区域肿大。

8.产蛋下降综合征: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是由禽腺病毒Ⅲ群中的病毒引起,以产蛋下降为特征。其主要表现为鸡群产蛋骤然下降,软壳蛋和畸形蛋增加,褐色蛋蛋壳颜色变淡。

病原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于禽腺病毒Ⅲ群。

EDS76病毒能凝集鸡、鸭、火鸡、鹅、鸽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本病除鸡易感外,自然宿主为鸭、鹅和野鸭。产褐色蛋母鸡最易感。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鸡,35周龄以上较少发病。

本病传播方式主要是垂直传播。

防制

杜绝EDS76病毒传入。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加强鸡场和孵化室消毒工作。

免疫接种。油佐剂灭活苗鸡在~日龄进行免疫接种

9.鸡毒支原体感染: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鸡毒支原体感染是由鸡败血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道病。其特征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啰音和张口呼吸。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

流行病学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的传播有垂直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经呼吸道传染,垂直传播可构成代代相传。鸡和火鸡对本病有易感性,4~8周龄鸡和火鸡最敏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寒冷季节流行严重,成年鸡则多表现散发。

症状幼龄鸡发病时,表现为浆液黏液性鼻液,频频摇头、喷嚏、咳嗽,还见有窦炎、结膜炎和气囊炎。后期如鼻腔和眶下窦中蓄积渗出物则引起眼睑肿胀;产蛋鸡感染后,只表现产蛋量下降和孵化率低,孵出的雏鸡生命力降低。

病变鼻道、气管、支气管和气囊内含有混浊的粘稠渗出物。气囊炎以致气囊壁变厚和混浊,严重者有干酪样渗出物。

诊断成鸡采用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疫。

防治:结合种蛋药浴或将种蛋在最初12~14h进行46.1℃(蛋内温度)高温孵化,可大大减少MG经蛋传递的百分率。

10.鸭瘟: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病禽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道黏膜有小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肝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地威胁养鸭业的发展。

病原鸭瘟病毒在分类上属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本病毒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流行病学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成年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一个月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还可以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临诊症状

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流泪和眼睑水肿;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为“大头瘟”;呼吸困难,叫声嘶哑;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

防制鸭瘟鸭胚化弱毒苗和鸡胚化弱毒苗。采用皮下或肌肉内注射,雏鸭20日龄首免,4~5月后加强免疫1次即可。3月龄以上鸭免疫1次,免疫期可达一年。

11.鸭病毒性肝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幼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本病常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1、2、3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为血清1型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鸭。本病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经呼吸道亦可感染,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达95%,成年不发病。

防制: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可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给临产蛋种母鸭皮下免疫,共两次,每次1mL,间隔两周。但在一些卫生条件差,常发肝炎的疫场,则雏鸭在10~14日龄时仍需进行一次主动免疫。未经免疫的种鸭群,其后代1日龄时经皮下或腿肌注射0.5~1.0mL弱毒疫苗,即可受到保护。

12.鸭浆膜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家鸭、家鹅、火鸡和多种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

病理变化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

流行病学1~8周龄的鸭对自然感染均易感,但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

13.小鹅瘟: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原是一种细小病毒。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传染快而病死率高。在自然条件下成年鹅的感染是无临诊症状的,但可经卵将病传至下一代。

病原小鹅瘟病毒是细小病毒科,GPV与鸡和哺乳动物细小病毒都没有抗原关系。流行病学本病的自然临诊疾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的幼雏。白鹅、灰鹅和狮头鹅幼雏的易感性相似。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临诊症状拉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鼻端流出浆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1~2d。

病理变化本病的特征性变化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的假膜,堵塞肠腔。剖检时可见靠近回盲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5cm,状如香肠,肠管被一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

诊断检查血清中特异抗体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ELISA试验等。

防制高度重视雏鹅易感阶段的防控工作;预防接种:在留种前一个月作第一次接种,每只种鹅肌注弱毒苗0.5-1mL,15d后作第二次接种;如种鹅未进行免疫,而雏鹅又受到威胁时,也可用雏鹅弱毒苗对刚出壳的雏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弱毒疫苗0.1mL。

(八)犬、猫、兔、貂的传染病

1.犬瘟热: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犬和毛皮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双相热,眼、鼻、消化道黏膜炎症,以及卡他性肺炎、皮肤湿疹和神经症状。

病原犬瘟热病毒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犬科动物(犬、貉、狐、豺、狼等)和鼬科动物(雪貂、水貂、黄鼬、水獭、紫貂、獾等)最易感,浣熊科动物(浣熊、白鼻熊等)也有感染的报道。幼犬(貂)发病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为30%~80%。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犬和病兽及带毒动物,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还可通过阴道分泌物传染。

症状犬双向热,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似感冒状。发生结膜炎或角膜炎,具有脓性眼眦。咳嗽,打喷嚏,流浆液性,甚至脓性鼻汁;呕吐、下痢,粪便恶臭,混有黏液或血液。有时可见皮肤表面有红斑、丘疹,足掌和鼻翼皮肤增厚。

病至后期,有时病犬出现神经症状,如阵发性痉挛、共济失调、转圈、惊厥或昏迷,偶有后躯麻痹,本病的致死率高达30%~80%,如有继发感染,致死率更高。

防制

麻疹疫苗以及犬瘟热、狂犬病二联苗,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二联苗,犬瘟热、传染性肝炎、病毒性肠炎、副流感、狂犬病五联苗等。

预防接种时,为了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一般仔犬在6周龄时首次免疫,8周龄时二免,10周龄时三免,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母犬配种前15d加强免疫一次,具体免疫程序要根据每种疫苗的使用说明而定。

2.犬细小病毒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犬细小病毒病又称犬出血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呈现剧烈呕吐、出血性肠炎、白细胞减少、心肌炎为主要临诊特征。

流行病学不同品种和年龄都易感,但幼犬易感性更高。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症状肠炎型各年龄犬都可发生,但多见于3~4月龄犬。病犬表现一般先呕吐后腹泻,2~3d后,粪便呈番茄酱色,并有腥臭味。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病程一般7d左右。

心肌炎型多发于4~6周龄的幼犬。

诊断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免疫酶诊断技术

防制

预防除注意饲养管理和卫生措施外,免疫接种和对引进犬进行检疫十分重要。目前国内生产有犬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是6周龄、14周龄分别皮下注射2~3ml,妊娠犬产前20d注射一次。还有犬五联苗(犬瘟热、狂犬病、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犬副流感),对30~90日龄的犬以2~3周为间隔连续注射3次,90日龄以上的犬注射2次,间隔2~4周,每次皮下注射1头份剂量,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1次。怀孕母犬可在产前2周加强免疫1次。

发生本病时,应隔离病犬,对治疗无望和病死犬应深埋或焚烧。用3%火碱液或10%~20%漂白粉等消毒被污染的环境。

治疗

病初用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1~2ml/kg体重,并配合应用犬用干扰素万IU或用抗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10~50ml,肌肉或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用3~5d。止吐、止泻、止血;精心护理。

3.犬传染性肝炎: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4.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猫瘟热或猫传染性肠炎,是由猫细小病毒引起猫科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以突然高热(多为双相热)、呕吐、腹泻、严重脱水,以及白细胞显著减少为特征。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本病常见于家猫,尤其是幼猫易感性高。病畜和带毒兽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此外还可经吸血昆虫和经胎盘垂直传播。

本病多发生于较寒冷季节,如冬季和早春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

症状双相热反应,常有呕吐、带血的水样腹泻、迅速脱水、削瘦。鼻、眼常有脓性分泌物。病猫的白细胞明显减少,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也减少。病猫常于第二次体温升高到极点而死亡,若能存活9d以上,可望恢复。

5.兔病毒性出血病:掌握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兔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急促和猝死,气管及肺出血,并伴有其他组织器官淤血和出血。

病原兔出血症病毒为杯状病毒科兔瘟病毒属。RHDV能高度凝集人O型红细胞,能轻度凝集绵羊、鸡、鹅的红细胞,可被耐过兔和RHDV免疫血清所抑制。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自然感染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2月龄以下的仔兔在自然感染下一般不发病,主要发生于2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患病兔是主要传染来源。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皮肤伤口和眼结膜感染。

此外人、野鼠、狗、猫、禽也能机械传播本病。

症状约5%~10%患兔鼻孔流出鲜红泡沫状血液。肛门和粪球有淡黄色胶样物附着。孕兔发生流产和死胎。

诊断从本病仅发生于2月龄以上的青年兔、成年兔,有高度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而2月龄以内的幼兔发病少,哺乳仔兔不发病等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以神经症状、肛门沾有淡黄色胶样分泌物、气管出血、肺瘀血和有鲜红出血斑以及肝肾肿大出血等为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琼脂扩散试验(ID);

防制

抗兔瘟血清对早期发病兔的病情有缓解作用,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2ml,连续2~3次,有一定治疗效果。

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免疫程序为未经免疫过的母兔群的仔兔可在20~30日龄时首次免疫,半个月后加强一次,以后每过半年免疫一次。应用的疫苗有兔瘟同源组织灭活苗或兔瘟和巴氏杆菌二联灭活苗。

6.水貂阿留申病:了解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水貂阿留申病是由阿留申病毒引起的水貂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丙种球蛋白异常增加、浆细胞极度增生以及持续性病毒血症,病貂渐进性消瘦。

流行病学所有品系的水貂都能感染,但阿留申品系的水貂(青貂)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而黑色和其他颜色较深的貂(即非阿留申品系的)易感性稍低。成年貂的发病率高于幼貂。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寒冷季节多发。

诊断:对流免疫电泳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推广和采用的诊断方法,特异性强,检出率高,且能检出早期(7~9d的)感染貂。

治疗:目前本病尚无适用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也无良好的治疗药物。用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可使貂碘凝集反应转阴,新产仔貂正常。

7.水貂病毒性肠炎:了解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症状和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boysd.com/zlyy/7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