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杆菌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两个以肠道病变及败血症为特征
的疾病。分别是由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为其特定病原体,其典型病例特征很好鉴
别。
但是随着疾病向着非典型化的发展和混合感染的发生,
非介助实验室内的病原体分离病原体生化特性分析及药敏试验等特殊手段很难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死胎、初生雏腹膜炎及脐带炎、全眼球炎、气囊炎、关节炎及滑膜炎、坠卵性腹膜炎及输卵管炎、出血性肠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等。
(1)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也是畜禽肠道的正常栖居菌,许多菌株无致病性,而且对机体有益,能合成B族生素和维生素K,供寄主利用,并对许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大肠杆菌中一部分血清型的菌株具有致病性,或者当鸡体健康、抵抗力强时不致病,而当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特别是在应激情况下就表现出其致病性,使感染的鸡群发病。
鸡、鸭、鹅等家禽均可感染大肠杆菌,鸡在4月龄以内易感性较高。本病的传染途径有三种:一是母源性种蛋带菌,垂直传递给下一代雏鸡;二是种蛋本来不带菌,但蛋壳上所沾的粪便等污染物带菌,在种蛋保存期和孵化期侵入蛋的内部;三是接触传染,大肠杆菌从消化道、呼吸道、肛门及皮肤创伤等门户都能入侵,饲料、饮水、垫草、空气等是主要传播媒介。
鸡大肠杆菌病可以单独发生,也常常是一种继发感染,与鸡白痢、伤寒、副伤寒、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霍乱等合并发生。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本病多发于雏鸡和6~10周龄的幼鸡,死亡率一般为5%~20%,有时也可达50%。寒冷季节多发,打喷嚏、呼吸障碍等症状和慢性呼吸道病相似,但无面部肿胀和流鼻液等症状,有时多和慢性呼吸道病混合感染。幼雏大肠杆菌病夏季多发,主要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有的出现白色乃至黄色的下痢便,腹部膨胀,与白痢和副伤寒不易区分,死亡率多在20%以上。纤维素性心包炎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心包膜肥厚、混浊,纤维素和干酪样渗出物混合在一起附着在心包膜表面,有时和心肌粘连。常伴有肝包膜炎,肝肿大,包膜肥厚、混浊、纤维素沉着,有时可见到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脾脏充血、肿胀,可见到小坏死点。
2)死胎、初生雏腹膜炎及脐带炎
孵蛋受大肠杆菌污染后,多数胚胎在孵化后期或出壳前死亡,勉强出壳的雏鸡活力也差。有些感染幼雏卵黄吸收不良,易发生脐带炎,排白色泥土状下痢便,腹部膨胀,多在出壳后2~3天死亡,5~6日龄后死亡减少或停止。在大肠杆菌严重污染环境下孵化的雏鸡,大肠杆菌可通过脐带侵入,或经呼吸道、口腔而感染。雏鸡多在感染后数日发生败血症,死亡率可达20%。鸡群在2周龄时死亡减少或停止,存活的雏鸡发育迟缓。
死亡胚胎或出壳后死亡的幼雏,一般卵黄膜变薄,呈黄色泥土状,或有干酪样颗粒状物混合。4月龄后感染的鸡雏可见心包炎,但急性死亡的剖检变化不明显。
3)全眼球炎
本病一般发生于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后期,少数鸡的眼球由于大肠杆菌侵入而引起炎症,多数是单眼发炎,也有双眼发炎的。表现为眼皮肿胀,不能睁眼,眼内蓄积脓性渗出物。角膜浑浊,前房(角膜后面)也有脓液,严重时失明。病鸡精神萎靡,蹲伏少动,觅食也有困难,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剖检时可见心、肝、脾等器官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样病变。
4)气囊炎
本病通常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当鸡群感染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时,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高,如吸入含有大肠杆菌的灰尘就很容易继发本病。一般5~12周龄的幼鸡发病较多。
病鸡气囊增厚,附着多量豆渣样渗出物,病程较长的可见心包炎、肝周炎等。
5)关节炎及滑膜炎
多发于雏鸡和育成鸡,散发,在跗关节周围呈竹节状肿胀,跛行。关节液混浊,腔内有时出现脓汁或干酪样物,有的发生腱鞘炎,步行困难。内脏变化不明显,有的鸡由于行动困难不能采食而消瘦死亡。
6)坠卵性腹膜炎及输卵管炎
产蛋鸡腹气囊受大肠杆菌侵袭后,多发生腹膜炎,进一步发展为输卵管堵塞,排出的卵落入腹腔。另外,大肠杆菌也可由泄殖腔侵入,到达输卵管上部引起输卵管炎。
7)出血性肠炎
主要病变为肠黏膜出血、溃疡,严重时在浆膜面即可见到密集的小出血点。病鸡除肠出血外,在肌肉皮下结缔组织、心肌及肝脏多有出血,甲状腺及腹腺肿大出血。
8)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在小肠、盲肠、肠系膜及肝、心肌等部位出现结节状灰白色至黄白色肉芽肿,死亡率可达50%以上。
(3)鉴别诊断
①鸡大肠杆菌病与鸡白痢的鉴别:二者均有精神不振,羽毛蓬乱,腹泻,呼吸困难,发育不良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白痢的病原为鸡白痢沙门氏菌,以蛋传播为主,有的未出壳或刚出壳的雏鸡即出现死亡。病雏排白色稀便,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积粪封住肛门时排粪鸣叫,除粪块后稀粪喷射而出。剖检可见心、肺、盲肠、大肠、肌胃有坏死结节,盲肠有干酪样物。取病料用普通肉汤琼脂平板直接分离,根据菌落特征(光滑、闪光、均质、隆起、透明、呈圆形多角形,密集的菌落为1毫米或更小,孤立的4毫米或更大)可确定。②鸡大肠杆菌病与鸡副伤寒的鉴别:二者均有体温升高(43~44℃),羽毛松乱,呆立或挤堆,厌食,饮水增加,下痢,肛门粪污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副伤寒的病原为副伤寒沙门氏菌,4~6周龄为死亡高峰,1月龄以上很少死亡。青年、成年鸡发病后多数恢复迅速。剖检可见输卵管增生性病变,卵巢有化脓性坏死病变(心包、肝周、腹腔无纤维性分泌物),用单克隆抗体和核酸探针为基础的检测沙门氏菌诊断盒容易作出诊断。③鸡大肠杆菌病与鸡链球菌病的鉴别:二者均有羽毛松乱,减食或废食,腹泻,粪呈黄白色等临床症状。并均有心包、腹腔有纤维素,肝肿大,肝周炎等剖检病变。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链球菌病的病原为链球菌。病鸡突发委顿,嗜睡,冠髯发紫或苍白,足底皮肤坏死,濒死前角弓反张、痉挛。剖检可见皮下浆膜、肌肉水肿,肝淤血、呈暗紫色、有出血点和坏死点(无纤维素包围),肺淤血、水肿。病料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的单个或短链球菌。④鸡大肠杆菌病与鸡结核病的鉴别:二者均有精神委顿,羽毛松乱,减食或废食,不愿活动,腹泻,产蛋下降,有关节炎等临床症状。并均有肝、脾结节块(肉芽肿)等剖检病变。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结核病的病原为结核分支杆菌。病鸡渐进性消瘦,胸骨突出如刀,翅下垂。剖检可见肝、脾、肠道、气囊、肠系膜等均有结核结节(粟粒大、豆大、鸽蛋大),切开干酪样物,涂片后用萋—尼氏染色法染色,镜检显红色结核分支杆菌。⑤鸡大肠杆菌病与鸡溃疡性肠炎的鉴别:二者均有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离群呆立,拉稀、有黏液和血液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溃疡性肠炎的病原为肠道梭菌。所排稀粪呈黄绿或淡红色,带有黏液且具有特殊恶臭。剖检可见肝肿大,呈砖红色或紫褐色,有粟粒至豆粒大灰白、黄色坏死灶,脾肿大,呈黑褐色,十二指肠肥厚,黏膜明显发黑、出血,盲肠黏膜有粟粒大小干酪样坏死物的溃疡,病料染色镜检,可见菌体和芽孢。⑥鸡大肠杆菌病与鸡绦虫病的鉴别:二者均有减食或废食、腹泻,粪便混有血液,羽毛粪污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绦虫病的病原为绦虫。粪检有虫卵或孕卵节片、卵袋。剖检可在小肠见虫体。⑦鸡大肠杆菌病与肉鸡腹水征(卵黄性腹膜炎)的鉴别:二者均有食欲减退,羽毛松乱,腹部彭大、下垂等临床症状。并有腹水混有纤维素,心包积液(急性败血症)等剖检病变。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腹水征的病因是缺氧、饲喂高能饲料或缺某种元素所致。病鸡腹部皮肤膨大、变薄、发亮,体温正常,鸡冠紫红,皮肤发绀,穿刺可抽出大量腹水。剖检可见腹水淡红或稻草色,含有纤维素。肝紫色,表面附着淡黄胶冻样物。⑧鸡大肠杆菌病与鸡衣原体病的鉴别:二者均有羽毛松乱,食欲不振,腹泻等临床症状。并均有心包膜增厚,纤维素心包炎,肝周有纤维素,卵囊性腹膜炎等剖检病变。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衣原体病的病原为禽衣原体。病鸡冠髯苍白,髯、眼睑、下颌水肿,眼鼻有浆性黏性分泌物,严重消瘦,胸骨隆起。剖检可见鼻腔有多量黏液,黏膜水肿、有出血点,眶下窦有干酪样物,气囊壁厚、表面有纤维素渗出物如海蜇皮。用肝、脾、心包、心肌压片,姬姆萨染色衣原体呈紫色。⑨鸡大肠杆菌病与鸡肿头综合征的鉴别:二者均有精神不振,羽毛松乱,肿头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肿头综合征病鸡病初打喷嚏,眼结膜潮红,头部皮下水肿,很快波及下颌肉髯水肿,肉用种鸡频频摇头,运动失调,角弓反张,头如“观星状”。剖检可见鼻甲骨黏膜紫红色,头部皮下呈黄色水肿和化脓。取病料接种鸡和火鸡可复制肿头综合征的症状和病变。
(4)预防措施
①搞好孵化卫生及环境卫生,对种蛋及孵化设施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种蛋的传递及初生雏的水平感染。②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适当降低饲养密度,注意控制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尽量减少应激反应,在断喙、接种、转群等造成鸡体抗病力下降的情况下,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并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以提高营养水平,增强鸡体的抗病力。③在雏鸡出壳后3~5日龄及4~6周龄时分别给予2个疗程的抗菌类药物可以收到预防本病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