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感染的重要性
感染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透析患者死亡率第二位,公次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2%~38%。
尽管透析病人的感染死亡率近年已显著下降,但积极防治透析病人感染仍是一重要临床课题。
透析病人易感因素
丨机体因素
免疫力功能低下:尿毒症患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普高低下,这是患者易于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大多数尿毒症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但是免疫接种时产生抗体的能力却很差,反映了体液免疫缺陷。
营养不良: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病率高
其他因素:年龄;并发疾病;药物影响;频繁输注血液制品将增加血源感染机会。
丨透析因素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尤其在使用留置导管、血管外瘘及移植内瘘时)、体外循环、透析器生物相容性差及其复用、透析液或供液管路污染等因素均易诱发感染。
感染并发症:细菌感染
丨血管通路感染
血管通路感染可仅为局部感染,皮肤局部(如外瘘管口或导管口)出现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
感染发生后,如果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患者出现寒战、高热,或血培养阳性,皆应及时拔管(包括临时留置导管及外瘘插管)。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枸橼酸钠和庆大毒素的混合剂在透析后注满管路,或用含抗生素的肝素封管,所有操作过程,包括导管帽和导管敷料更换,患者必须戴口罩或面罩,工作人员戴口罩及消毒手套。导管腔不要开放置于空气中,应盖帽子或接注射器,这些均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丨泌尿系感染
患者因尿量进行性减少而使泌尿系感染及无症状性菌尿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并存多囊肾或泌尿系结石时尤其显著。
泌尿系感染治疗宜首选针对G杆菌的抗生素治疗,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然后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
丨呼吸道感染
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包括肺部感染)也明显增多,为综合因素导致,如患者抵抗力低下,尿毒症肺损害,左心功能不全肺淤血,患者体卧床不易咳痰等。
感染并发症:结核感染
透析患者的结核感染率常为普通人群的4.6~15.0倍,透析病人感染结核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仅呈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发烧等非特异症状,易被误认为透析不充分或透析热原反应而忽略。
抗结核治疗:头2月常联合3~4种抗结核药治疗,而后减为2~3种药,疗程需1年或更长要注意肾衰竭对药物排泄的影响,以及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响,从而调节给药剂量及方法。
感染并发症:病毒感染
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30%~50%。透析患者的急性肝炎症状常很轻(甚至无症状),不出现黄疸。
但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很难产生足量中和抗体(抗HBsAb)杀灭病毒,而易于转变为慢性病毒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源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虽然丙型肝炎病人血中病毒滴度较低,且丙肝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弱,但仍易在血透中心传播绝大多数感染丙型肝炎的血透病人无明显症状,仅血清转氨酶增高。也易转成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病毒携带者。
丨其他血源性病毒感染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该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及血液污染传播。
输血传播病毒感染:输血传播病毒也经常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输血为主要传播途径。
来源:透析圈;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