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未曾感染过的豚鼠皮内注射适量的结核杆菌,经过8~12d后,局部出现硬性结节,不久破溃形成溃疡在接种后10~14d,此种溃疡组织学上显示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急性炎症浸润,且有很多结核杆菌,并可出现组织坏死区到第3~4周时,接种部位的组织象可渐渐发生改变,即有单核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出现,代替了中性粒细胞在接种第4周后,则出现明显的结核结节,即中心有干酪样坏死,其四周由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细胞浸润区,其间有多少不等的郎罕巨细胞,其外围再绕以密集的淋巴细胞所组成的浸润带此时结核杆菌迅速减少,因此可根据此种典型结核结节作为诊断的依据
当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首先遭到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但结核杆菌并不能被中性粒细胞消灭,且能在白细胞中继续繁殖,反而会把细菌带到体内深部由于白细胞寿命较短,一旦破溃后,细菌散出,则又被体内巨噬细胞所吞噬但由于机体此时还没有抗结核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还不能将吞入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杀死消灭,细菌在细胞内继续繁殖,因而引起细胞浸润,形成慢性肉芽肿此时细菌抗原分别刺激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由于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以致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抗御细菌,所以抗体对之免疫防护作用不强但致敏的淋巴细胞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即释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主要是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及趋化因子等,吸引巨噬细胞聚集在结核杆菌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周围,使巨噬细胞活性增强,细胞内消化酶如溶菌酶和水解酶增多,成为激活的巨噬细胞,能把潜藏在细胞内的细菌杀死和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