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在临床上接诊了很多容易出汗的病人,有一些人说坐在那里不动也出一身大汗;还有一些人说我出去买一趟菜回来就得换衣服,那么这类病人,在过去有一个大致认识。就是晚上出汗称作盗汗,盗汗是属于阴虚;白天出汗叫自汗,自汗多属于阳虚、气虚,当然了也不尽然,这是个大概的规律。
中医认为多汗症是个人身体体质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可分为肝胆火旺、肝气郁结、痰湿困阻、气滞血淤、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肾精亏虚、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湿热内盛等病因,以及像紧张、兴奋、压力、抽烟喝酒、环境温度、辛辣刺激食物也是引起多汗的因素。
西医认为原发性多汗症由于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乙酰胆碱分泌过多引起,具有遗传倾向;而继发性多汗症则是像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失调、神经类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垂体功能亢进以及结核病、疟疾等部分感染疾病等造成异常出汗的情况。
对于自汗的病人来说,有的确实是因为气虚引起,经常感觉自己疲乏无力,皮肤也比较松弛,像这一类人往往我们可以采用补气的方法来调理治疗。
气虚,我们很多人都听过,气虚主要表现在说话有气无力,四肢会比较懒惰,会气短,走几步路就感觉提不上气来,有的人会有出汗多的情况,就是坐着都会出一身汗,一身虚汗,容易疲倦、感冒,内脏会出现紊乱、不协调,对于女性来说会出现子宫脱垂的情况。舌苔会表现为有齿痕。那么气虚该怎么治?怎么补?在治疗上可以采用经验方(解郁止汗汤)加减药物,针对个人来调配治疗。其中人参是补气入脾经,甘草补中益气入脾胃,白术可起到健脾除湿的作用,茯苓则除湿补气,保障气血运行通畅。
那么还有一类人体质比较壮实,皮肤也比较密实,体内的火气可能比较大,也就是说里边的热熏蒸汗外出,也能够引起来出汗多。像患有这种汗的病人既不怕风,也不怕冷,又不虚。但是火气确实非常的大,平时的时候口臭、口苦、大便秘结,小便发黄,喜欢喝凉的,不喜欢喝热的,特别的怕热,偶尔穿多了衣服就出汗,平时的时候大汗淋漓,还有汗味。这种汗引起的病因就是“湿热蕴结”引起的。所以不能说一见动辄汗出就认为是虚症,因为在临床上都遇到过,所以说有的人采用补气,有的人采用了清热祛湿的方法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还有一些人我们称作局部出汗,比方说有一些人,半边身出汗或者有的人只有腰部出汗,也有一些人只有脖子出汗,还有一些人只有后脑勺这一个地方出汗,像这些都应该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的属虚,有的属实,那么如何来判断这个虚实呢?关键就是通过诊脉来判断它的虚实,来调节它的营养平衡从而达到恢复正常。
像这种情况的出汗引起的原因则是因为上焦有热,中焦湿热蕴结,向上熏蒸导致头汗。也有因阴盛格阳导致的。可理解为人的体内寒气太重,把阳气隔绝在上焦,出现了下利清谷,可能拉肚子,消化差,手足冰冷,里寒外热,导致出汗的部位多为上半身。在诊治上需要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病因,针对调配,结合上经验配方(解郁止汗汤)加减药物。
因多汗症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并且出汗多与心、肾、肝、脾、肺有直接关系,与心脑血管、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息息相关。
北京慈一堂中医大夫在治疗多汗症疾病上,遵循着“健脾胃、护肝肾、调和营卫,补益气血、疏肝解郁、化湿和营、宣肺敛津、益气固表。”的中医诊治原理,即通过"望、闻、问、切”的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对病人进行病因及病原性的定性,通过辨证理论对病人进行个性化分析,做到因人施治、一人一方。
对病人初次问诊,探求病因、病型、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得出病因,归纳证型,针对性的调配药材,自我调理,总结得出经验疗法,命名为《解郁止汗汤》。多年来以《解郁止汗汤》为经验疗法,随症加减,帮助了多汗症病人摆脱多汗症的困扰,赢得了很多多汗症病人的信任和好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