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最坏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

有人说:,实属不易

年末岁尾,当你再次回忆起

心中会是怎样的感触?

是面对疫情时的胆战心惊?

是春暖花开后的欢欣鼓舞?

是奋力拼搏时的无怨无悔?

还是用尽全力后的喜泪交加?

不论是怎样的感慨万千

终究是那一份用心守护、生命至上的感动

最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新冠肺炎

这一年,很难

如果要为年找关键词

“新冠”一定是第一个

新年伊始

不断拉响的疫情警报

将节日气氛消灭得一干二净

人们在惶惶中不知所措

1月23日,浙江在全国率先宣布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同一天,武汉封城。在这危急时刻,一个背影,给了所有人坚定的信心和温暖。浙江大医院综合监护室郑霞主任医师“逆行”奔赴武汉疫情最危重的地方,成为浙江省第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也是全国最早“逆行”的医务人员之一。

感受逆行者的一往无前(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严峻,浙大一院成为浙江省最早的省级医院,承担起全省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重任,成为浙江省的抗疫主战场,从这里传出的一个个好消息,源源不断地给公众以更多的信心和温暖。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响应——

1月26日,大年初二,按照“四个集中”原则,以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为首的领导班子果断决策,浙大一院紧急启用之江院区作为医院,半个小时内将庆春院区的新冠肺炎患者安全转运至之江院区。

30分钟从庆春转运至之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我们以最强大的专家团队保障——

方强、周建英、盛吉芳,三位年纪加起来近岁的专家,带领着多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在这里不断上演,我们也一次次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看看三位国宝级医生联手抗疫用了哪些“奇招”(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小汤圆”在这里健康诞生,这个元宵节降临的新生命,就像一束光芒冲破阴霾,为所有在疫情中拼尽全力战斗的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与鼓舞。

感受新生命诞生的惊喜(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全球首两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在这里顺利完成,96岁老人从这里健康出院,曾上ECMO的患者成功康复……

最终,实现了例患者的“零死亡”、所有疑似病人的“零漏诊”、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目标。

在守住浙江抗疫主战场的同时,我们还先后派遣5批,共计人驰援武汉,7名专家跨越万里奔赴意大利援助抗疫,通过国内国际合力抗疫,分享浙大一院新冠肺炎抗疫经验。

组织编写26种语言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册》,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共享,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浙一方案。

在应对这场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疫情大考中,我们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展示了“浙一担当”和“浙一力量”,得到了国家人民的高度认可。

荣耀属于你和我,浙大一院捧回五项国家荣誉!(点击图片阅读原文)感谢每一位为抗击新冠疫情付出的你你们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在暗夜里闪着最美的光芒

关键词:优质医疗资源辐射

这一年,很“燃”!生与死,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个会先来但我们,仍全力以赴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作用守护一方百姓康健安宁

39岁的张先生还记得,发生在海宁的那次污水罐体坍塌事故,自己吸入污水、呼吸衰竭、命悬一线,浙大一院组建阵容强大团队,全速转运、全力救治,一次次会诊、一天天守护、一关关硬闯,22个无休的日夜,终于,这场恶战打赢了!

张先生第一次开口跟担惊受怕、终日以泪洗面的妻子说上了话(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温岭大溪镇的民众还记得,这个盛夏,高速公路上爆炸痛彻心扉,幸得浙大一院团队火速出击、抚慰伤痕。一人一策、一人一方案,在伤情的重灾区,在生与死的竞速中,“病人不好,我们不撤”是浙一人的选择,更是担当。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4岁的海宁人诗诗时常假想:如果没有那一晚医护人员的奔袭公里,自己是否还能幸存?不曾想到一次感冒引起爆发性心肌炎,更不曾想到,为了救她,浙大一院直接带上“家伙”,连夜赶到海宁,现场与死神“硬碰硬”,为她博得一线生机。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57岁的杭州人孟先生还常拍手庆幸,若不是在浙一,这个新年家庭并不会圆满。来浙大一院看病的他,一头栽倒在门诊,眼疾手快、训练有素、临危不乱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紧急启动预案,30多分钟的不间断抢救、上千次的胸外按压,心跳回来了,一个家庭免于破碎。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感谢每一个用尽全力的你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让万家灯火长明

关键词:移植精神

这一年,很拼!

浙大一院共开展小肠移植23例全球第一肝移植例,列全国第二肾移植例,连续10年进入全国前三肺移植18例,列全国第四心脏移植25例、多器官联合移植广泛开展整体移植存活率全国领先

每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体内都蕴含着另一个生命的光辉,可以活出比从前更加灿烂的人生。正是面对生命的敬畏与大爱,医患同心共同书写人间奇迹。

在今年3月疫情肆虐之时,66岁的王女士(化名)和70岁翟老伯(化名)遭遇新冠肺炎,两人呼吸困难、双肺已变全白。眼看着再也过不了“鬼门关”,没想到会绝处逢生。浙大一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完成全球首两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手术。

感受手术过程的惊心动魄(点击图片阅读原文)一天内,三个家庭得救!心有大爱的逝者捐出了TA的肝和小肠,一半肝脏和全部小肠让“短肠人”陈先生重生,另一半肝脏挽救了因肝衰竭濒死的45岁张女士(化名)。你救我、我救他,陈先生置换出的肝脏给了6个月大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小黄人”超超(化名),这台全球首例多米诺肝移植联合小肠移植手术,涵盖了3台肝移植、1台小肠移植。4个来自不同省份、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因此成了生命共同体。

4个陌生人,因为生命大爱“相遇”在一起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这场手术重新点燃了我的第二次生命,让我再次看到了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崭新生活!”8月,全国各地的25名“换肠人”相聚杭州,为25岁的孔鸣(化名)庆祝移植成功1周年生日,当天,也是浙大一院小肠移植中心成立一周年。这些“换肠人”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只有5岁,术后恢复良好,宛若新生。

来自五湖四海25位“换肠人”医院重生!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53岁的临安人沈先生肾坏了、心脏也“崩了”,由于身患尿毒症和终末期冠心病一直行走在生命的悬崖峭壁边缘,随时有可能坠入万丈深渊。11月,心脏大血管外科与肾脏病中心强强联合,共同完成了浙大一院第3例心肾联合移植。浙大一院多学科团队用白加黑、5+2、24小时随叫随到的“移植精神”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感谢每一位为勇攀医学高峰做出不懈努力的勇士向着星辰大海、朝着国际一流,乘风破浪

关键词:社会责任

这一年,很“炸”!

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支边援外、助力脱贫的事业中

到处都有浙大一院的坚守和勇毅笃行

大漠戈壁,天山脚下。庚子年初,浙大一院病理科医生王艳丽援疆一年半期满主动请缨“继续坚守”。她是女儿、妻子、妈妈,更是医生,为了打造南疆病理学“新”高地,她扎根戈壁、甘做胡杨,践行对口支援的初心。

沙漠古国,不毛之地。今年6月,在距杭州1.3万多公里的非洲马里,浙大一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余列道完成马里首例胸椎结核手术,挑战沙漠古国中的手术创新,让胸椎曾被结核病菌“啃空”瘫痪的16岁非洲女孩,重获新生、拥抱自由。

马里少女站起来了!(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水边为湄,聚水成潭。83年前,湄潭哺育了西迁的浙江大学师生,从此,你予我一时安稳,我认你一世故乡。浙大一院5年来选派39名年轻医疗专家接医院,默默付出、孜孜奉献,5年真心帮扶,帮得扎实、扶得精准!

“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年,“小黄人”公益计划全国推行,一年来共实施近例儿童肝移植术,与全国15个省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帮助来自西部贫困地区的11个省74县的贫困患儿家庭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书写跨区域、跨省份脱贫攻坚新样板,医院的初心使命。

“小黄人”MV首发,天使之爱为“心肝宝贝”插上翅膀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感谢时刻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你让浙大一院在医疗高地建设中能造福更多群众,守护人类健康

关键词:被你感动

这一年,很感动!我们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也见证了无数爱加持医院的墙听到的祈祷比教堂还多为此折射出来的温情也光芒四射感人肺腑爱情、亲情、陌生人的温暖在这里掷地有声

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33岁小伙急性肝衰竭、生命垂危,32岁的年轻妻子该何去何从?她割下克肝脏“救夫”,同“肝”共苦。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新冠疫情下,他毅然决然带着身患白血病的妻子从香港飞到杭州进行CAR-T治疗,日日陪护、时时谈心,他终于留住了孩子的妈妈、自己的爱人。他说是祖国的医疗技术让他有了一个完整的家。我们说,是他用爱留住了一个完整的家。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58岁父亲小肠仅剩30cm,想要活命,唯有小肠移植,一对子女为谁给父亲捐肠争执不下。“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军人都是由钢铁铸成的,我来割肠!”最终儿子三分之一的小肠,移植给了父亲,父与子从此同享人间烟火气。急诊室外,80岁的儿子、60岁的孙子、30岁的曾孙,急得团团转;急诊室内,岁的奶奶消化道穿孔,急需外科手术救命。精准医疗治疗下康复的奶奶,说起长寿秘诀,她说你看我们这一大家子多和气!“让一让!让一让!”一辆载着生命垂危乘客的公交车冲进了浙大一院,司机跳出车外疾呼“救命”。乘客有“难”,他第一时医院。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倾注全力相救,这位乘客最终恢复了心跳,还能有机会再次坐上这位司机的公交车。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感谢每一个不放弃的你让我们心中的感动油然而生愿这世间一切美好如你

关键词:总部一期

这一年,有干劲!总部一期正式启用更好服务全省及医院医院跨越式发展进入新时期(点击图片阅读原文)感谢每一医院携手擘画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蓝图

高峰更高、尖峰更尖。这一年,浙大一院牵头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传染病国家医学中心,引领浙江省“医学高峰”建设,医院临床、科研、人才引育全面发力,全国影响力持续攀高,从优秀迈向卓越,医院排行榜稳居国家第一方阵、连续11年浙江第一,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再创新高,在全国家医院中位列第三,医院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8名,筑巢引凤、未来可期。

代表浙江出席国家卫健委发布会,打造医学高峰,浙大一院做了这些工作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医疗高地建设中的学科辐射与特色(点击图片阅读原文)医院科技影响力STEM排行榜

复旦版《医院排行榜(综合)》

别样一样温暖这一年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如巨轮般日夜不息,劈波斩浪!这一年每一位浙一人堪比勇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勇攀医学高峰这一年我们被顽强的生命所动容谢谢这份感动给予我们力量前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脚步近了新的征程再起步我们依旧满怀豪情朝着太阳的方向只争朝夕!为年,点赞为年,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boysd.com/zzzl/1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