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三伏贴”
三伏穴位贴敷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法。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在“三伏”时段采用中药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可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止咳平喘、调和脏腑的功效。利用药物贴敷穴位,扶助人体的阳气(正气),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抵抗力、祛除疾病的目的,故此也称为“冬病夏治”。
二、何为“冬病夏治”
许多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或发作的基础往往在夏季就已形成或存在。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之阳气受到鼓舞,人体皮肤腠理充分开泄,体内病邪不至于肆虐;而到了冬季阳气转弱,人之阳气内敛,遂使潜伏体内的病邪蓄势而起。因而要预防和治疗某些冬寒性疾病,应当从夏日做起,做到夏防冬病。冬病夏治”是在夏天尤其是三伏天,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或艾灸等其他疗法来培补阳气治疗或预防“冬天易发的疾病”,通过培补阳气后,在冬天时的抗病能力就会增强,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温阳益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止痛等效果。
三伏贴的适应症
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力低下类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胃病,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肾虚引起的腰酸痛等疾病。
操作方法:穴位贴敷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夏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进行敷贴治疗。在三伏天期间,其他时间也可以敷贴。
“三伏贴”的慎用人群
孕妇;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期间;对<2岁婴幼儿运用本疗法时,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另外,糖尿病患者慎用“三伏贴”。
1、“冬病夏治”期间需要忌口吗?
?冬病夏治”期间不需要绝对忌口,清淡饮食最好。
?要避免寒凉生冷的食物,“冬病夏治”借体内外的阳气,寒凉生冷的食物则容易使体内阳气受损伤脾胃,药效势必会大打折扣。
?辛辣燥热的食物要少吃,否则内热过重也会影响药效。
?甘肥滋腻的食物也少吃,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会降低机体免疫力。
?贴药当天戒吃易化脓的“发物”,如牛肉、公鸡、花生、烧鹅、烧鸭、芋头。
?
2、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根据“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每年三伏天阳气正旺之时,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3、为什么在三伏天穴位贴敷效果会更好呢?
?局部的刺激作用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中药本身的作用中药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阳气,通过微小血管吸收输送,发挥最大药理效应。
?利用“三伏天”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中药的作用,起一个良性、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扶正袪邪的作用。
?“三伏贴”禁忌用于以下人群:
◆年龄≤1岁。
◆发热患者,体温>37.5℃。
◆皮肤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瘢痕体质。
◆对胶布过敏者。
◆咳黄脓痰、咯血患者。
◆支气管扩张咯血、活动性肺结核出血患者禁用。
◆严重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
穴位贴敷时间
初伏: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