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症概述
骨与关节结核是结核杆菌经血行引起的继发性骨与关节慢性感染性疾病。此病发生在骨与关节部位,能在附近的筋肉间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以痰论病。发于环跳部位的曰附骨痰、环跳痰,发于背脊的曰龟背痰,发于腰椎两旁的曰肾俞虚痰,发于膝部的曰鹤膝痰,发于踝部的曰穿拐痰等,统称流痰。又因其病发于骨,发病过程中耗伤津液,形体虚赢,缠绵难愈,称其为骨痨。《诸病源候论》中的“骨瘘疽”、“缓疽”均包括骨痨。
骨与关节结核好发于长骨端,多累及骨骺,并扩展至关节腔。常发于血运差、负重大、活动多、易于劳损和生长活跃的关节,发病率依序为脊柱、髋、膝、足小腿、肘、腕、手足的短骨干和四肢的长骨干等。本病以10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多见。脊柱结核以青壮年为多,髋关节结核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在性别上男稍多于女,但差别不大。
2病理阐述
中医认为本病的诱发因素猪油有两点:(1)正气虚弱儿童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盛,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后天失养;成人劳力过度,伤及脾胃或房劳过度,遗精带下,致肾亏骨空。正气虚弱,邪毒乘虚而入。(2)筋骨损伤闪挫跌仆,或为风寒外邪客于经络,瘀血阻滞。邪毒与气血相搏,津液不能输布,痰浊内生。病发后,邪毒附骨,气血不和,清烁津液,肾亏骨空。其本为虚,以阴虚为主,而痰浊阴邪久留不去,郁而化热,耗伤阴津,损筋腐骨;痰浊凝聚又为标实,常见阴虚火旺之候,脓溃后,久不收口,必致气血两亏,致使形体瘦赢,正气衰败。而引发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骨结核的病因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体内,潜伏于骨与关节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3临床表现
本病根据病变过程,临床可分为3种类型:
(1)单纯骨结核:①松质骨结核:病灶在松质骨中心部位,可有炎症浸润、肉芽、干酪样物质、脓液和小块死骨,死骨吸收后形成空洞,其周围可见骨质硬化;若死骨较大不被吸收,可形成脓肿,致使病灶反复发作;病灶在松质骨边缘部位,易形成骨质缺损和椎旁脓肿,若脓肿穿破可进入关节内或空腔脏器中。②皮质骨结核:常见于四肢短管状骨,形成溶骨性破坏和脓液,进而形成骨膜下脓肿,出现骨膜下新骨,老年患者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易发生病理性骨折。③干骺端结核:病灶在干骺端时,同时有松质骨结核的溶骨性破坏和皮质骨结核的骨膜下新生骨。(2)单纯滑膜结核:滑膜受累后充血、水肿、增厚,关节内有浆液性渗出液。继而表面增生,深层有干酪样坏死和小的活动性结核病灶。(3)全关节结核由滑膜结核发展而来,继而侵犯软骨和软骨下骨板;来自骨结核的全关节结核,从骨组织开始,继而发展到软骨下、软骨和滑膜,最终使关节软骨面完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完全消失。
4灸治案例
1.阳和汤配合药灸治疗骨关节结核36例报告任汉阳宋国献李凯军等中医正骨,6(4):32
治疗方法:阳和汤加减内服。药用熟地黄30g、鹿角胶10g(烊化)、炮姜6g、穿山甲6g、麻黄1.5g、白芥子6g、半夏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自制药灸条,药用川1乌10g、草乌10g、肉桂10g、细辛7g、硫黄5g、乳香1og、没药10g、山柰5g、白芷10g、天南星10g、白附子10g、艾叶g。将上药粉碎成细末,过60目筛;艾叶粉碎成绒,与药粉混匀,搓揉成绒,薄纸卷成艾条。用时将艾药条一端点燃,距离皮肤3cm左右,由内向外徐徐旋转熏灸,至患处皮肤红润为度。每天2次,疗程同内服药。脓肿形成、溃脓者配合穿刺抽脓并注入链霉素1g和异胭肼mg,1~2周1次。
治疗结果:痊愈3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
补充说明骨与关节结核是全身感染与局部损害并存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邪正消长决定疾病的转归。治疗时在祛邪的同时应时时顾护正气,防止单纯性骨结核或滑膜结核转变为全关节结核、单纯性结核杆菌感染转变为混合感染。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关节功能不被破坏,防止畸形的发生。
Tel:识别白癜风哪里治疗好中科医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