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家长:
您好!又到了一年冬春交替季节,也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流行。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与其他传染病“叠加”效应,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家长了解冬春传染病防控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以下就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知识分享给大家。
一、新冠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二、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茶杯、玩具等,也可能发生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三、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极易在幼托机构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愈后良好。
四、诺如病毒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常见的症状有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等胃肠炎症状。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接触受污染的物品都可能被感染,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也具有传染性。
五、水痘主要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染,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
六、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潜伏期8-12天,症状是口腔粘膜会出现灰白色小点,伴有咳嗽、流涕、高热39℃以上,其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七、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八、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九、结核病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传染病预防注意事项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学校除了做好宣传教育、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认真做好开窗通风、校园清洁消毒外,也希望各位家长督促提醒您的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晨检中或在校期间发现体温在37.3℃以上、或有咳嗽、出疹等其它症状的学生,请家长及时接回,医院就诊。
2.在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