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病夏治三伏贴开始了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源于清朝的中药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可以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

主治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等;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各种痛症

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妇产科疾病

痛经、宫寒、月经不调、带下量多等多种慢性虚寒性疾病的防治;

儿科疾病

调节免疫、增强体质、支气管哮喘、遗尿、体虚易感冒、厌食、反复咳嗽、腹泻、消化不良、汗症等。

哪些人不适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贴敷当日宜穿着宽松透气材质柔软的衣衫,禁洗冷水浴,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2、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3、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

4、取下贴敷药物后,可用清水擦洗局部。偶见局部出现红疹及水泡,可外用炉甘石缓解不适症状。部分皮肤特别敏感者贴敷后局部会有刺痒灼热感,取下药贴后可缓解,不要搓、抓、挠用药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年“三伏”时间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8小时。每伏间隔10天。

初伏:阳历7月11日-20日

中伏:阳历7月21日-30日

中伏加强:阳历7月31日-8月9日

末伏:阳历8月10日-19日

伏后加强:阳历8月20-29日

注:具体贴敷时间请咨询医疗机构

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boysd.com/zzzl/12345.html